老家有句俗语,叫做“隔锅饭香”,意思是吃自家做的饭菜,总觉得普普通通,可吃别人家做的饭菜,却会觉得格外香。我对这句话深表认同。在爷爷家居住的那三年,我常常去大伯家蹭饭。大伯母会熬稀饭,有时我便跑去她家饱餐一顿。每一回喝到大伯母熬的稀饭,我都觉得香气四溢,再想想自家的,简直难以下咽。 其实,我家吃的严格来说不叫稀饭,而是泡饭。头天晚上剩下的米饭,第二天早上用开水煮一煮就成了。里面的米粒几乎还是前一晚的模样,难以吸收水分,口感实在欠佳。小时候吃了太多泡饭,导致我对泡饭深恶痛绝。而大伯母做的,那才是正宗的稀饭。她是用生米,添上大量的水,慢慢熬煮而成。煮好的稀饭,水与米完美融合,口感香糯,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只要大伯家熬稀饭,我总会找机会去蹭上一碗。 为何我总爱去大伯家蹭饭呢?因为我的父母每日都要上班,工作地点离家里很远,早出晚归,我常常一整天都见不到他们。那时,老爸上班的地方还算近,大概四五公里,骑车很快就能到。他刚调回南京的汽车厂,还比较安分守己,每天按时上下班打卡,不像后来成了老油条,老是早退。老妈则辛苦多了,她所在的食品公司搬到了离城市较近的地方,可依旧在南京城北,而我们家住在城南。因此,她每天五点就得出发,坐公交车去上班,回来的时候总是很晚。在那个年代,这样的通勤时间可不多见。 我每天上学的时间是上午七点半到下午五点半,等我到家时,父母往往还没回来。在那个年代,像我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很多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不过我和他们不太一样,我蹭饭的地方没那么多,常去的就两家。多数时候,我跟着爷爷奶奶吃饭,偶尔也会去大伯家蹭饭,这两家是我主要的蹭饭之处。三叔工作繁忙,家庭状况也不太好,所以我一般不去他家蹭饭,不过好像去过一两次,具体也记不太清了。四叔比较年轻,爱玩,后来又出了些状况,所以我几乎没在他家蹭过饭。 在所有亲戚里,我对大伯家的印象最为深刻。大伯也是整日忙于工作,很少着家,家里主要靠大伯母操持。大伯母也有工作,因为大伯的关系,在环卫所做临时工,同样十分辛苦。好在不用朝九晚五按时上班,她一大早出门,中午前就能回家,所以在家里照顾孩子的时间相对多一些。大伯母喜欢养猫,她家的猫特别厉害,每天都会去外面抓麻雀,而且几乎每天都能抓到。我们常常在门口玩耍时,就看见那只猫叼着一只麻雀,跑到角落里享用美食,有趣极了。 去大伯家蹭饭,最大的好处便是能和我最好的弟弟一起玩。这个弟弟和我同龄,按阴历算,我比他早一年,可按阳历算,我们同年,所以就是同龄人,在一起有许多共同话题。不管是看动画片,还是玩玩具,我们的爱好都十分相似,总能玩到一块儿。而我的另外两个弟弟,和我们年龄相差较大,至少小四五岁,很难有共同语言。三弟还能经常见面,四弟因为家里的缘故,一般在他母亲家生活,见面的机会就不多了。 在南湖老家生活的第一年,一大家子人还聚在一起吃了年夜饭,那次年夜饭还拍了照片。吃完年夜饭,三弟和四弟打架,结果把三弟打出了肩膀习惯性脱臼,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挺搞笑的。从那以后,一大家子基本上就没再一起吃过饭了。 大伯家还有个姐姐,那时姐姐的学习成绩特别好,是整个家族的模范小孩,也是弟弟们崇拜的对象。不过因为她是女孩,我们之间的共同话题并不多。 回忆起和兄弟姐妹们一起玩的那些项目,现在看来真是傻得可爱。最早玩的是弹球,也叫弹子,其实就是玻璃珠,里面有着各种花花绿绿的纹路。玩的时候,把弹球放在地上,划好线就开始弹,规则有点像现在的冰壶,把对方的弹球弹出圈就算赢。那时我有好多弹球,因为老爸给我买了个跳棋,跳棋的棋子就是弹球。父母没时间陪我玩跳棋,我就把弹球拿出来在地上弹着玩。 后来又流行玩陀螺,那种陀螺长得像葫芦,中间有个凹槽,是用来抽打的。用从汽车发动机上拆下来的皮带纤维,再加上一根小木棍,就能做成一个鞭子。用这个鞭子抽打陀螺,陀螺就会越转越快,这在当时可是非常流行的玩法。湖边少有的一块水泥地上,全是玩陀螺的小孩。 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门口常常有小摊贩,卖一种叫做洋画的东西。其实就是彩色印刷的大卡纸,上面一格一格印着小画,有变形金刚、圣斗士星矢,还有水浒等各种题材。用剪刀剪下来,就成了一张张的小卡片。不同的孩子买的洋画题材不一样,大家聚在一起时,就把洋画放在地上,用拍翻的方式来赌输赢,赢的就能把对方的洋画拿走。为了这个娱乐,我跪在地上磨破了好几条裤子,没少被老妈打骂。 那个时候,过年还能放烟火。每到过年,小孩子们就聚在一起玩。不过花样比较少,最常见的就是小鞭炮。因为物资匮乏,鞭炮价格不菲。除了大年三十父母会放掉一串,其他买来的鞭炮都会被拆掉,拆成一小支一小支的,一个个点燃听响声。 记得有一年过年,老爸为了方便我点鞭炮,给我燃了一炷香。香能燃烧很长时间,方便我拿在手上点鞭炮,鞭炮则全都揣在口袋里。我拿着香,装了满满一口袋鞭炮,兴高采烈地跑去和弟弟们玩。结果不知怎么的,我犯起傻来,把点燃的香也放进了口袋里。倒霉的是,最后竟把口袋里的一大堆鞭炮全引燃了。据弟弟们回忆,他们只听见我身上传来噼里啪啦的爆炸声,却看不到是什么在爆炸。直到靠近我,看到我被炸穿的棉袄,才知道是我口袋里的鞭炮炸了。当时的场面实在滑稽,不用说,回家后我又挨了一顿打。 小时候还有一种专门给小孩子玩的小三轮车,是铁做的,脚踏板在前轮上,这种小三轮车只能供10岁以下的小孩子玩。我不记得那辆小三轮车是二弟的、三弟的,还是哪个邻居的了,但我特别喜欢骑。虽然那时我好像已经不小了,哈哈。 后来,玩具逐渐升级。因为我在学校的学习成绩特别好,总是第一名,还担任了学习委员和中队长,父亲特别高兴。他带我到新街口,花了18元人民币,买了一个变形金刚里的挖土机。别看这才18元,那可是老爸半个月的工资。老爸在我身上真是毫不吝啬,以后还有更多事能证明这一点。和老爸相比,我在女儿的娱乐方面花钱的比例就小多了,在给孩子娱乐花钱这件事上,我远远比不上我爸。 我对这个变形金刚玩具喜爱至极,印象也极为深刻,连价格都记得清清楚楚,卖变形金刚的柜台模样我也还记得。那是一长排商场常见的玻璃柜台,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变形金刚,这都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 这是我这辈子拥有的唯一一个正版变形金刚——铲土机。后来经过多次搬家,我一直留着它,直到女儿出生,还拿给她玩过。我玩玩具向来很爱惜,一般不太容易玩坏。很多玩具都留到了女儿出生,可惜后来女儿的衣服越来越多,没地方放了,只能从我的玩具橱窗腾地方。于是,我的各类玩具都被扔掉了,换成了放女儿的衣服。 说到变形金刚,就顺便聊聊当年的电视吧。当年我们家的电视是黑白的,好像叫雪松牌,是母亲从栖霞带过来的。住在爷爷老宅的时候,放在房间后面的一个角落里。这个黑白电视就是我当年了解世界的唯一窗口,最早迈克尔・杰克逊的MTV好像就是通过它看到的。那时候最早看的动画片是《聪明的一休》,后来还有《希瑞公主》《恐龙特急克塞号》,以及一群小猫开飞船之类的儿童节目,都特别好看。我当时喜欢去巷子前面一个女同学家,就是为了看她家的彩色电视机,因为那时候电视上会放《聪明的一休》。不过这些动画片还算不上现象级,当年真正的现象级动画,非《变形金刚》莫属。《变形金刚》超级火爆,家家户户的小孩都在看。这部动画片简直太厉害了,把当时的小孩子们都看得如痴如醉。 自从有了一个正版变形金刚,我就成了湖边最引人注目的小孩。不过过了几年,家里的兄弟们也都买了新的变形金刚,而且越买越大,玩具也不断翻新。我也开始买各种类似的玩具,但再也没买过新的正版变形金刚了。 既然刚刚提到了学习,那就简单讲讲我在学校的经历吧。我在南湖边住了三年,也在这儿上了三年学。学校就在巷子口,位于大路的左边。每天,我自己背着书包,从湖边的小巷一直走到巷子尽头,走上马路,左拐就进了学校。现在看来,从湖边到马路边的距离很近,最多不超过五百米,可在小时候的我看来,这条巷子无比漫长,每天上学放学都像是在长征。 第一年上的是学校的学前班,学前班的教室在操场对面的一排老房子里,都是平房,位置也比较偏僻。而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教学楼,是在马路边的楼房。上了一年学前班,打好基础后,我正式进入小学一年级。那时我的成绩非常好,每次考试都是班上第一名。不过可能是我组织纪律性不太好,所以班主任给我安排了学习委员,而不是班长。悄悄说一句,缺乏组织纪律性这个缺点,伴随了我一辈子。不过当时我觉得,学习委员也挺不错的,手臂上能戴上两道杠,让我自信心爆棚。买变形金刚好像就是戴上两道杠后的奖励。 学校的操场是泥土的,平时沙尘飞扬,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操场边有几个很高的爬杆,因为我体重较轻,每次都能爬到杆顶,所以我特别爱玩爬杆。现在看来,那杆差不多只有三四米高,可在当时的我眼里,这杆得有十几米高吧?果然,小孩子看什么都觉得很大。 上学的日常,就是每天早晨参加晨会、升旗仪式,然后回班里上课,这在全中国都一样,没什么特别的。我性格一直比较内向,朋友不多。体育课上,我最喜欢的项目就是看那些大孩子们集体跳长绳。两个人拿着长绳的两端旋转,大孩子们一个个排着队从长绳中穿越过去,一个接一个,节奏感十足。当时的我觉得他们帅极了,心里特别羡慕。可惜我自己没什么机会去跳,仅有的几次机会,让我去跳的时候,我却犯傻不敢跳,怕跳不好,我那时候胆子实在太小了。 虽然是在那个年代,但父母也考虑到培养我的兴趣爱好,于是把我送到南湖对面的少年文化宫里学画画。那个少年文化宫离家还挺远,和我家隔湖相望。就算到了现在,骑车过去至少也要十分钟,走路的话得半个多小时。第一次去画画班上课,是父母带我去的,之后就全是我一个人去。一年级二年级的我,就那样背着小画板,独自走去少年文化宫,也不知道父母当时怎么就那么放心。换做现在,我女儿就算上了高中,我也会天天接送。时代真是变了,小孩子变得越来越金贵。 学画画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我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画画,对和美术相关的东西也都很感兴趣。只可惜,后来没什么机会从事相关行业。 就这样,我在南湖爷爷家度过了小学的一年级和二年级。就在这时,家里又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而我也要离开生活了三年的爷爷老宅了。 有一点很重要,人一定要学会适应新环境。后面我转学的时候,就面临着适应全新的环境。在我之前,老爸调动工作时,也需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虽然我不太清楚老爸是怎么应对新环境和新同事的,但我感觉他做得比我强多了,他在新单位混得比我在新学校好多了。 后面几期的主题,都是关于适应新环境的内容。今天就先讲到这儿,休息一天,下次再见。 |
Archiver|手机版|爱生活
( 苏ICP备2023004896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4-4 12:43 , Processed in 0.8479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