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聊到老爸调动到新单位短短两年后,便迎来了分房的关键节点,这可是上个世纪计划经济时代最后的福利红利,承载着一家人对新生活的期盼。 那时,我还跟着父母住在爷爷的老宅里。这座老宅陈旧破败,地面是黑色的夯土,墙壁抹着石灰,一扇被岁月侵蚀的木门正对着湖面。从爷爷的房间牵过来一根电线,供电灯泡和电视机使用,这便是家中仅有的电器。说实在的,爷爷的老宅甚至比不上我儿时在栖霞住的房子,那儿好歹还是红砖黑瓦。如今回想起来,若父亲没能赶上这波分房福利,真难以想象我们最终会栖身何处。也正因如此,我对命运满怀感激,活到现在,上天待我着实不薄,其中的点点滴滴,后面再慢慢道来,眼下还是接着讲讲老爸单位分房的事儿。 老爸在单位混得风生水起,1988年调职过来,1990年就快轮到他分房子了。在那个年代,分房子可不是随意为之,有着严格的规矩和流程。毕竟房子是人生大事,即便在计划经济时期,也是至关重要的利益分配点,每年能分到房子的人寥寥无几,自然引得无数双眼睛紧盯。 所以,分房子通常会成立一个专门的分房委员会,来决定分给哪位职工,绝不能搞“一言堂”。要是厂长说把房子分给谁就分给谁,那可是要被送进监狱的。不过,厂长也并非对分房结果毫无影响力。当时厂长跟我爸说,谁跟我爸关系好,就安排谁进分房委员会,这态度也表明了厂长对我爸的支持。老爸说,他的师傅对他最好,于是师傅便被任命进入分房委员会。 以上这些都是老爸的回忆。但很多事情,老爸的理解不如我深刻。虽说我没有亲身经历,老爸也没详述细节,可我依旧能推测出大概情况。唉,看透人心有时候并非好事,每个人在我面前就像透明人一样,说话的目的、行事的意图,我都能猜得八九不离十,可我却无力改变,这或许是上天对我的惩罚吧。 现在,让我们复盘一下这件事。难道真的是厂长偏心我爸吗?其实不然。这并非是我偏袒老爸,而是从人性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作为厂长,有点偏心是人之常情,但他所做的决策、偏向的对象,必然要符合大部分职工心中的公平标准。也就是说,最后分到房子的人,不能让大多数人觉得名不副实、德不配位,否则全厂职工闹起来,厂长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从老爸顺利拿到房子,全厂职工坦然接受的结果来看,大家对老爸分房并无异议,也没人怀疑其中有幕后交易,这说明老爸是符合分房制度规定的。厂长跟老爸说那番话,不过是顺水推舟,卖个人情罢了。老爸既没给厂长请客送礼,厂长也不是我家亲戚,厂长怎么可能为了和自己没有利益纠葛的老爸,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偏袒呢?况且,根本没必要这么做。 这件事的本质是,按照当时的规定,老爸满足了分房条件,其中基本条件是工龄需达到一定标准。虽说老爸是调动工作,但他在油田上班的工龄,新单位是予以承认的。再加上老爸在全体职工中有点小名气,能打能斗,所以大家对老爸赶上这波福利并不意外。而且当时很多人觉得分房政策还会持续,也就没太在意。 说到能打能斗,就引出了本期的主题——斗争。往好听了说,老爸很善于斗争;往难听了讲,他就是个特别能闹事的刺头,还是个能打的刺头。俗话说“人一上百,形形色色”,在一群人当中,性格各异。有老实本分的,有随波逐流的,有极具号召力的,也有心思不正的,当然,还有像我爸这样善于斗争的刺头。至少在分房这件事上,老爸的斗争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分房委员会顺利组建,老爸的师傅也成为委员,提名老爸分下一批住房。程序一路顺畅,老爸的名字便挂在了工厂门口的布告栏上公示。当时的分房安排是这样的:厂长换刚盖好的新楼房,副厂长换更大的楼房,一位老员工接手副厂长的旧房子(那是个小一点的楼房),老爸则接手老员工手上更旧的房子,那是个破旧的小平房,刚好位于老爸工厂的街对面。不过,这个小平房地面是水泥的,比爷爷的老宅强多了,爷爷老宅的地面还是夯土的呢。 如果一切按这个顺序进行,大家一个接一个搬家,不出几个月,我们就能住进这个所谓的“新房子”——那个老员工留下的破旧小平房。然而,事情却节外生枝。 不知为何,厂长和副厂长两家闹起了矛盾。好像是厂长要换的新楼房位置绝佳,位于市中心,副厂长也觊觎不已,于是对分房委员会的结果提出质疑。当然,他不是针对我爸,我爸那破房子他可瞧不上,他是觉得厂长要换的新楼房应该归他。就这样,厂长和副厂长为了那套新房子争得不可开交,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可他们这一争,我们这些跟在后面排队等房的人可就遭了殃。老员工还等着副厂长搬家,副厂长搬进大楼房,老员工才能住进小楼房,最后才轮到我爸搬进旧平房。可我爸左等右等,两个厂长吵得热火朝天,几个月过去了,却毫无动静。这可怎么办?再这么等下去,什么时候才能离开湖边的老宅呢? 在这件事上,其他人注定不会太积极。厂长和副厂长虽然吵得厉害,但他们好歹都住在楼房里,只是位置不够好或者面积不够大罢了。至于那位老员工,房子虽旧,好在就在工厂街对面,慢慢等厂长副厂长吵完也不是不行。 关键时刻,还得是老爸出手,他充分展现了刺头本色,打破了这个僵局。回过头看,这就是为什么别人分房子可能会遭人质疑,而我爸分房子却无人异议的原因,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老爸是刺头这一特质,和他打过一两次交道的人就能看出来。大多数人敢去招惹厂长、副厂长,却没人愿意去招惹一个底层的刺头。这个道理有点微妙,不过我也不想细究。 还是说回老爸。他按照自己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行动。先是跑到厂里各个领导办公室哭惨,说家里的房子是老宅,又旧又破,刮风下雨还漏风漏雨,而且不通电。大部分情况属实,只是漏风漏雨有点夸张了。老爸把厂里每个领导办公室都跑了好几遍,天天跟领导念叨这事。时间一长,领导们都被他搞得不胜其烦。有个领导实在被烦得不行,便表示怀疑,问他说的是不是真的。老爸信誓旦旦地说当然是真的,不信可以去家里看看。于是,老爸就约领导来家里参观。 为了增强哭惨的效果,老爸回家后竟然真的把老宅的一面墙凿了个洞。其实,领导那么说纯粹是应付他,嫌他天天哭惨太烦人,又没办法去催厂长副厂长,只能压一压我爸这个小喽啰,以求耳根清净。领导自己家里也有一堆事,谁还真有时间去他家看呢?可我爸却当了真,还约领导来,搞得领导下不来台。为了达到目的,他还把家里墙凿个洞,害得我吹了好些日子冷风。到最后,那个领导也没来,毕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我呢,这冷风算是白吹了。 仅仅这样折腾还不够,老爸决定把行动升级,把事情彻底闹大。我记得有一天,老爸喊上三叔,兄弟俩一人骑一辆三轮车,把家里的锅碗瓢盆,还有我和婆婆,全都拉到了厂里。 这时候婆婆怎么会在南湖老宅呢?她老人家不是住在栖霞吗?我印象中爷爷老宅地方狭小,不够住,婆婆应该是分房搬家后才接过来的。也许是我记错了,毕竟我当时还小,不到十岁。反正到厂里的时候,婆婆也在,这一点我记得清清楚楚。 当时工厂后山靠着老南京的明城墙,城墙上有一排空房子,我至今还记得里面有桌椅板凳,可能是工人学习或开会的地方。老爸不管不顾,把家里的锅碗瓢盆一股脑儿搬到城墙上的房子里,还把我和婆婆也带了进去,在地上铺上席子,摆出一副长期奋战的架势。老妈那天好像没去,她觉得这事儿有点丢脸。 我当时只是个二年级的小孩,啥也不懂,只能听老爸的安排,像行李一样被运了过去。好像在那儿过了一晚,第二天,老爸和三叔又骑三轮车把我们都拉了回去,现在想想真是搞笑。 我估计是工厂有人来和老爸谈判了,反正最后老爸达到了目的。老爸这事儿闹得全厂皆知,厂长和副厂长怕事情闹大,自己也不好意思再吵下去了。正好老爸闹得这么凶,他们就借坡下驴,有人让步了,至于是谁让步我就不得而知了。 三十年过去了,我又想起这件事,跟老爸提起。老爸老脸涨得通红,死不承认,说没这回事。直到我把细节说得一清二楚,他才勉强承认,还惊讶地问我:“你小子怎么还能记得这件事?还记得这么清楚?”因为这件事之后,老爸就再也没跟我提过,他对这事挺不好意思的,还以为当时只有二年级的我根本记不住。 但我偏偏就记得。后来我把这件事跟老婆说了,老婆又告诉了她父母,也就是我老丈人,老丈人又跟他的亲戚讲。之后只要全家一起吃饭,老丈人他们就会嘲笑老爸:“老头子,你当年挺能闹的呀,不错不错。”一开始老爸还觉得难为情,时间久了也就释然了。 这件事历经波折,最终让老爸赶上了1990年的最后一波分房红利。当然,我记录这件事,可不是教别人去闹事。都快21世纪中叶了,现在去跟谁闹呢?要是把家搬到公司,公司马上会喊保安把你拉走。有纠纷咱可以打官司,官司打输了还得赔钱,闹事根本没用。 我记录这件事,是想表达另一个观点:当你想争取某样东西时,一定要通过行动让别人看到你的决心。就像分房这件事,分房委员会把房子分给我爸,厂里那么多人看着却没人提意见,一方面是因为符合规则,另一方面,老爸能打能闹的行为,从侧面表明他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会全力以赴。当你为某样东西展现出坚定决心后,大部分人往往会选择退让。 经过这件事,厂里人都公认这房子确实该老爸所得,因为他不仅表达了决心,还付出了诸多行动,而这些行动,大多数普通人是做不出来的。有两句话特别适合形容这件事,一句是“上天只会帮助自助者”,另一句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有人可能觉得这两句话风马牛不相及,一句是褒义,一句是贬义。但在我看来,它们本质上是一个意思。孩子哭闹,是通过行动表达自己要喝奶的决心,你不给他奶喝,他就用哭闹来抗议,于是你只能去给他喂奶。而自助者也是如此,通过各种行动努力实现目标,当你的努力被周围人看到,决心被上天感知,上天就会助你更接近成功,这和哭闹着要喝奶的孩子是一个道理。 这就是我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对别人有没有帮助我不知道,但对我来说作用不大。因为我这个人,一是害怕风险,二是害怕斗争,所以这事儿对我没什么借鉴意义。 随着这件事尘埃落定,我就要跟着父母再次搬家了。后面的内容,便是我在新学校、新环境里的经历了。 |
Archiver|手机版|爱生活
( 苏ICP备2023004896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4-4 12:43 , Processed in 1.85516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