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开启高中生活的篇章了。奇怪的是,这段时期的记忆变得格外清晰,仿佛每一帧都有画面感,是因为我长大了,记忆力变强了吗?或许有这个因素,但更多的,可能是高中玩了太多游戏,那些游戏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哈哈,开个玩笑。 那就先从学校说起吧。 学校坐落于市中心的老城区,周边几所知名大学环绕,还有热闹非凡的电脑城,居民区密集,生活十分便利,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由于学校离我家挺远,我每天上学都得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骑行四五公里,沿着长长的城市主干道,再经过电脑一条街,随后拐进路边的小巷子。在巷子里七拐八拐之后,便能看到学校分布在巷子的两侧。 这么描述,乍一听似乎不太合理,什么叫学校位于巷子两旁呢?一个学校,要么在巷子左边,要么在巷子右边,哪有横跨两边的?可我们当年的学校还真就是这般独特。这一片是非常古老的居民区,巷子里还有不少矮平房,学校挤在这些矮平房中间,想要发展扩建,几乎是难如登天。如今能横跨巷子两边,也是历经多年的规划、建设与拓宽,才达成现在的格局,具体是怎么规划的,我也不太清楚,毕竟我只在这儿读了三年书。 走到学校门口,抬头便能看到巷子上方有一座水泥砌成的天桥,它横跨巷子,将巷子两边的校区紧密连接起来。如此一来,学生们无需出校门,就能在校区两边自由穿梭,十分有趣。 校区的一侧,应该是老校区,里面有个250米的田径操场,旁边是设施先进的排球馆,后面是两排古旧的教学楼,还有一些简单的运动设施。而在巷子另一侧的校区,则是一栋新建的教学楼,蒸饭的炉子也在那边。 可能有人不太清楚蒸饭的炉子是怎么回事,这里稍微解释一下。现在的学校,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都设有管理规范的食堂,为学生提供伙食,食堂的饭菜往往还挺不错,连我都爱吃。但在那个年代,中小学里是没有食堂的,学生需要自己带饭带菜,到学校的炉子里蒸热。父母通常会在前一晚,给孩子准备两个饭盒,一个装生米,另一个装前一晚的剩菜。第二天,学生到学校后,在装生米的饭盒里加入适量自来水,放进炉子里煮,装剩菜的饭盒则放在炉子顶上微微加热,到了中午,来拿饭盒就能吃饭了。 不过,每天有这么多学生热饭,会不会拿错饭盒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情况还挺常见。高中三年,我虽然不是每天都带饭,但至少也被人拿错了三次。第一次被拿错后,我在新饭盒上贴上彩画,心想这样总不会再错了吧。可还是没能幸免,也不知道是别人故意拿错,还是无意为之,又或是我自己弄丢了没找到,当时心里别提多郁闷了。 不方便带饭的时候,老爸就会给我五块钱,让我在学校门口随便吃点,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刚刚提到了一个设施先进的排球馆,这是因为我们学校是排球特色中学,排球是学校的招牌项目,所以这个排球馆的设施相当不错。但遗憾的是,我们学校并没有出过知名运动员。原因在于,我们学校的排球特色是男子排球,只有男排队,没有女排队。而那位知名的女排运动员,出自南京另一所排球特色学校,那是一所女子排球特色学校。虽说都是排球特色学校,可我们学校的知名度却低得可怜,没办法,谁让我们的主打项目是男子排球呢?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能记得哪个男排队员的名字吗?我绞尽脑汁,一个也想不起来。再想想,又能记得哪个女排队员的名字呢?嘿,我能说出一大串。这就是为什么男排特色学校不太出名的原因,队伍成绩不够突出,球员自然也就难以出名。 因为学校是排球特色学校,所以每个班里都有几个个子特别高的同学,身高至少一米九。没错,排球队里连一米八的都没有,入选排球队的学生身高全都在一米九以上。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高个子集中在一起,在他们中间,我一米七二的身高简直就是个小矮子。 学校的男排队在校运动会上成绩优异,经常斩获大奖,他们应该还在全国高中生排球赛中拿过名次,至于是不是冠军,我有点记不太清了。不过排球队不是我回忆录的重点,所以我也懒得去查资料,就用常理推断一下。假设学校得过全国大赛冠军,那肯定会大肆宣传,让每一个新入学的学生都知道校队的辉煌战绩。然而并没有,我好像从来没听哪个校长或老师吹嘘过全国冠军,所以我推测,我们学校可能没拿过全国冠军,哈哈哈,这推理还算合理吧。 排球队到底有没有得过冠军,咱不清楚,但关于排球队的传言在学生中可不少。比如,有些爱惹是生非的学生就喜欢传,排球队的人打架很厉害。大家一听,觉得有道理啊,人家个子那么高,站在面前都让人害怕,说不定真的很能打。但实际上,我从头到尾都没见过排球队队员打架,反倒是那些个子矮矮的差生,比较爱惹事,还经常打架。 既然说到学生打架的事儿,那就一次性说个明白。 还记得前面几期提到的,我初中时和班上两个成绩差的学生混在一起吧。我这人挺奇怪,虽然成绩不错,却特别喜欢和差生玩,和他们总有聊不完的话题,跟好学生反而没有共同语言。所以刚到这个学校时,我也试着融入差生的圈子。 但经过短短一个月的尝试,我发现自己根本混不进去,和这些爱惹事的差生比起来,我实在是太“弱”了。 我初中时和那两个差生在一起,也就是装装小混混的样子,实际上我们并不是真的小混混。他们打过架吗?没有;惹过事吗?没有;欺负过其他同学吗?也没有。纯粹是那两年古惑仔电影火爆,我们就跟着装装样子,嘴里叼根烟,放学不回家,在学校门口晃悠。这能叫小混混吗?要是这就算,那满大街都是混混了。 可高中这帮人不一样,他们是真敢干。 刚进高中没多久,班里就有那么两三个爱惹事的同学崭露头角,他们特别能混,没几天就和整个高一年级的人混熟了,一帮爱惹事的同学聚在了一起。不得不说,走上社会后,往往是这帮爱惹事的同学社交能力强,而认真学习的孩子相对比较孤僻。对差生来说,社交算什么?两根烟一递,咱就是兄弟了。 后来,进校不超过一个月,这几个爱惹事的同学,不仅欺负同班同学,还敢去招惹高年级学生。下课的时候,走廊上经常能看到他们从楼上打到楼下,据说他们还冲到高三班级里打架。当然,高一班级也被高三同学冲过,双方打得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和这些人稍微打了点交道,我就意识到自己不是这块料。我初中的那两个混混同学和他们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不,我初中那两个同学根本就算不上“巫”,这帮人才是真正的“巫”。 算了,这种人能不招惹就不招惹,招惹他们对自己没好处。让我学学混混样子,我还能试试,真要让我动手,我可不干。再说了,我连学样子都学不完整,我从头到尾都不会抽烟,一辈子连一根烟都没抽过。挺怀念初中那两个学做混混的同学,其中一个吉他还弹得特别好,比高中这帮人素质还高一点。所以高中这帮人来真的之后,我就和他们划清界限,不再和他们玩了。 不和这些人玩,我还有其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什么志同道合?当然是都爱玩游戏。 最早有个同学,他父亲特别宠他,刚上高中就给他买了一台电脑,我很快就和他玩到了一起。我虽然初中学过电脑,但家里条件有限,老爸没在高中给我买电脑,离开初中后,我就没机会碰电脑了。而这个高中同学家里有电脑,偶尔放学早或者周末的时候,我会去他家观摩,也偶尔上手玩一玩。他的电脑配置当时还不错,装的是TNT显卡,能流畅运行《雷神之锤2》,后来好像还在他家看过他玩《雷神之锤3》和《星际争霸》。 说到这儿,我突然有点疑惑,我是不是记错了什么?我2000年上的大学,那我上高中应该是1997年还是1998年呢?我和这个同学几乎只在高一一起玩,因为高二就分文理班了,我们就分开了。如果我是1997年上的高中,那我不可能在他家见到《星际争霸》,因为这款游戏是1998年才出品的。 好吧,从这个游戏上我感觉,我整本书可能都记错了一年,不过也没关系,影响不大。 说实话,这个同学人挺老实的,就是有个问题,他太痴迷追星了,而且追星的方式还挺独特。 他特别喜欢一位香港的女歌手兼演员,这位女星演过无数知名电视剧,比起唱歌,她演的电视剧似乎更出名。在这里,我不会说出她的名字,因为这本回忆录会写到2020年左右,所以全书不会出现任何一个人的姓名。如果你恰好能猜到,那你可能就是当事人,要是你不是,那肯定猜不出来。 至于这个女明星是谁,大家不妨猜猜看。 不可否认,这位女歌手兼演员确实很漂亮,谁看了都喜欢,可这个同学追星有点过了。他逢人就说自己喜欢这个女明星,这是不是有点傻气?喜欢就喜欢呗,干嘛到处宣扬,把自己的喜好暴露出来,不就等于把弱点暴露了吗?果不其然,有几个爱惹事的同学就故意拿这个打趣他,当着他的面说那个女明星的坏话。这让他很没面子,毕竟他跟所有人都说过自己喜欢这个女明星,现在被人说坏话,如果不吭声,就好像自己喜欢的是假的;可要是吭声吧,又不合适,人家女明星远在香港做艺人,你不过是个内地高中生,八竿子都打不着。 但他还是忍不住和那几个惹事的同学干了一架,最后被打翻在地。哎,对于这种事,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更离谱的是,这个同学后来居然和那几个惹事的同学成了朋友,这可真让我大跌眼镜。都打过架了,怎么还能玩到一起?难道就一点骨气都没有吗?我实在不太认可这种行为。而且我前面说过,到了高中,我发现这些惹事的同学喜欢真刀真枪地干,就下定决心要远离他们。这个同学和他们越走越近,那我也只能和他渐行渐远了。 从高中开始,我不再装小混混了,但也不能说我就成了一个十足的好孩子,毕竟我还是挺贪玩的。 整个高一,因为还没分班,学习状态比较混乱。到了后半年,我下定决心要学文科,学习就更乱了。 离开这个追星的朋友后,我又结识了另一个朋友,我们有共同的爱好,所以一起玩了很久,直到高中分班。关于他的故事,就留到下一期再说吧。 |
Archiver|手机版|爱生活
( 苏ICP备2023004896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4-4 12:43 , Processed in 2.1133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