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二十九章 初中时代的社会印象

2025-2-24 12:01| 发布者: 爱生活| 查看: 73| 评论: 0

摘要: 从第23期开始写初中生活,一直到第28期,再加上今天这一期,拢共才6期。可四年的小学时光,我却写了足足11期。要是再算上之前在湖边小学的两年,以及一些儿时的生活片段,那篇幅更是长达18期之多。即便把马上要写的 ...

从第23期开始写初中生活,一直到第28期,再加上今天这一期,拢共才6期。可四年的小学时光,我却写了足足11期。要是再算上之前在湖边小学的两年,以及一些儿时的生活片段,那篇幅更是长达18期之多。即便把马上要写的高中生活也算进去,估计中学部分也到不了15期。我琢磨着高中大概写上五六期也就到头了,先试试看吧。

初中的记忆其实还有很多,不过都是些零散的片段,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记录下来。就比如学校教学楼后面的水泥篮球场,旁边还挨着一排水泥乒乓球台,那可是我初中三年常去的地方。因为我家离学校很近,所以周末我常常跑去学校打篮球,一玩就是一下午。初中时我的体育成绩还算不错,在平均水平之上,50米短跑能跑到68,照这个速度推算,100米大概能跑13秒,在普通人里也算是相当厉害的了。

当然,也有一些和学习相关且印象深刻的事,比如做各种实验。在生物实验室解剖鲫鱼,这个项目似乎到现在都有,只是已经提前到小学阶段了。我女儿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就让家长给她准备一条鱼,估计很可能是用来让小学生解剖的。让小学生解剖鲫鱼,感觉是不是有点残忍?但学校让学生带鱼去学校,总不可能是拿去煲汤吧。物理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里也有不少好玩的小玩意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金属钠扔到水里,看它冒烟的场景。金属钠不能碰水,一碰就会爆炸,老师只允许我们取一点点放入水中,要是放一大块,说不定烧杯都会被炸飞,还是挺危险的。

学校的事儿就回忆到这儿吧,不再赘述了,接着说说我对当时社会的印象。

实际上,在1994年到1997年这段时间,已经有许多头脑聪慧、能力出众的人下海经商,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据说那个年代是一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代,不管是谁,只要有勇气去尝试,就有机会赚大钱。

这里我用了“据说”二字,因为这是我结合后来的社会发展情况自己推测出来的,说实话,我并没有特别直观的感受,只是隐隐约约能察觉到。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班里来了个转校生,他家非常有钱,那应该就是当年最早一批下海经商成功的家庭。不过那时候这类家庭数量还不多,在整个大环境里,城区的大多数家庭还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所以我们看那个有钱同学的眼光,就像在看稀罕玩意儿,有钱人的孩子就像珍稀动物一样,大家只是觉得他很新奇有趣。

这和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对吧?如今你要是到学校门口看看,不开个奔驰、宝马、奥迪去接孩子,都觉得不好意思跟其他家长打招呼。经济一轮又一轮地发展,风口一阵接着一阵地吹,无数人奋勇向前,实现了富裕的目标,比我们小时候富裕太多了。

到了初中也是如此,当时学校里确实已经有家庭条件很好的孩子了,但在学校里没什么需要大把花钱的地方,大家都穿着校服,所以对贫富差距的感受也不是很深。有钱的话,最多也就是放学时在校门口多买点零食、小玩意儿,可我又不喜欢这些东西,其他方面的差别也不是很明显。

如果非要找出那时候对贫富差距感受最深刻的事,那就是去一个同学家玩,他爸爸是医科大学教授,他家有台电脑,彩色的VGA屏幕,可以显示640480的细腻画面。在那种显示屏上玩三国志游戏,清晰的人物头像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如今,别说640480的分辨率了,就连1080P都已经显得有些落伍了。

还有就是军区大院里一个同学家里的黑色世嘉游戏机。

除了这两个同学,我真没觉得其他同学之间有多大差别。

而且,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我用压岁钱给自己买了一台黑色的游戏机,是国产的仿品。1988年出品的游戏机,到1997年都快过去10年了,国内到处都是仿品。世嘉的那款游戏机用的是摩托罗拉68000CPU,在1997年已经落后得不能再落后了,所以整台仿品游戏机很便宜,大概就三百块钱。那时候我一年能拿到100块压岁钱,存了两年,再加上不知道从哪儿凑来的钱,才买得起。

就在写这篇内容的时候,我还上淘宝查了一下,现在居然还有摩托罗拉68000CPU在卖,要二十多块钱呢。可能是因为停产了,所以才卖这么贵,照理说这种CPU现在要是能量产,最多也就五毛钱一块。

对了,前面几期提到的那个大个子朋友,他家也很有钱,可我当时根本没什么感觉。因为他家的东西我都不感兴趣,无非就是些乐器、健身器材之类的,还有一个破游戏机,和我家的一样,是红白机,就算送给我我都不要。对于一个不太懂事的小孩子来说,根本不会正眼瞧这些东西。也就是现在写回忆录,我才想起来,其实他家条件应该挺不错的,他父亲可能是某个大单位的领导。

对于初中时的社会,我的认知就这么多了,见识比较短浅,目光所及也仅限于自己的周围。开始对贫富差距有更深刻的感受,那还是到高中的时候,而真正让我亲身深刻体验到贫富差距,还要等工作几年、增长了见识之后。

在城里生活,看到的就只有城市的样子。城市里的人居住得很密集,住在市中心的人其实并不具备创业、搞生产的条件。实际上,改革刚开始全面铺开的时候,个人发展最快的地方不是城市,而是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乡镇这些地方。城乡结合部和乡镇的生产发展起来之后,才又回到市中心,发展各种服务业,市中心的人才有了一些机会。当然,互联网出现之后,城市又一次把乡镇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这些事情等写到工作的时候再详细说吧。

初中三年的回忆和印象已经全部讲完了,接下来就该到报考高中的时候了。

我已经很久没提到家里亲戚的事儿了,这里不得不说一说我的堂姐,她是大伯家的女儿,成绩好得简直离谱,从小到大都是全家小孩的榜样。在学校里,她总是受到表扬;在家里,也总是得到亲戚们的夸奖。

因为她们家一直住在湖边老宅,所以她就在我最初就读的那个小学上学,一直到小学毕业,年年都是全校第一名,奖状拿到手软,家里的墙上贴得到处都是。姐姐从那所湖边小学,又考上了湖边的初中,在这所初中里,她依然是学校的前几名,还是年年拿奖状,奖状多得都数不过来。后来,姐姐又以优异的成绩从湖边的初中考到了市区的一所高中。这所高中在南京所有高中里,只能算中等水平,首先就比不上我初中学校的高中部,但也不算太差,那时候每年还是能有十几、二十个学生考上大学。可别小看这十几、二十个大学生,哪怕我上大学的时候,赶上了大学扩招的第一年,上榜的大学生名单可是登上了南京的报纸呢。

那个年代,大学招生结束之后,所有上榜的大学生名单都会刊登在报纸上,后面高中毕业的时候会具体讲到。

总之,姐姐考上了市区的这所高中,不算顶尖,但也不差。对她所在的那所湖边初中来说,这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儿了,因为那所初中的生源质量一般,姐姐在全校排名前三,也只能考上一所相对普通的高中。

再回到我这儿,我比姐姐小两届,姐姐升高二的时候,我面临着初中升高中。

小学升初中的时候说过,那个年代的升学志愿是先填志愿,后考试,会面临各种未知因素。那我该怎么填我的志愿呢?

首先,我想考到南京最好的高中已经不太可能了,我的成绩在本校也就是中等偏上,完全没有机会。

退而求其次,想考本校高中对我来说也很困难。因为本校高中紧跟在几所最好的高中之后,处于第二梯队的前几名,每年本校初中升上本校高中的人数非常有限,竞争还特别激烈。因为大家在这个学校已经习惯了,再加上学校本身硬件、软件条件都很好,所以就算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也很有可能选择本校,继续在这里就读。

就拿我来说,我家和本校就隔一堵墙,当年老爸还答应给我搭个滑梯直接去上学,还记得吧?所以就算我学习成绩好得全校第一,我大概率也还是会选择本校。

这就导致本校初中升本校高中的竞争异常激烈,有些成绩极好的孩子,出于学习习惯的惯性,也会填报本校。

好了,摆在我面前的选择并不多。因为我家住在学校旁边,肯定优先争取本校,所以我的高中第一志愿,毫无疑问就填了本校。

接下来的第二志愿才是关键,因为我很有可能够不上本校的分数线,那第二志愿我该填哪个学校呢?

从这时候就能看出,由于家庭视野的局限,父母没办法给我提供帮助。包括后来高中填大学志愿的时候,父母也没有给过我任何建议。

现在的家长可不一样,早早地就帮孩子打听好各个学校的录取分数和排名。我记得我给女儿填报高中志愿的时候,分数差不多的学校我都跑了个遍,讲座听了一场又一场,就是为了给女儿挑一个好学校。

可惜,当年我的父母没有这么做,他们不懂,也不知道该怎么选,完全是手足无措,根本给不了我任何帮助。

那我的第二志愿是怎么填的呢?我填的是姐姐上的高中。

还记得我第一期还是第二期的时候,说过我是天选之子吗?我的运气就是这么好。看似一个毫无逻辑的选择,事后看来简直太明智了。

姐姐上的高中比我当时的学校要差一点,但也不算太差,每年也有几十个人能考上大学,还算说得过去。关键是这个学校的分数线我够得着,和我的水平完全匹配。

不过我在填志愿的时候,只是隐隐约约知道这个学校的分数线比本校稍微低一点,但具体往年低多少,我根本没有去调查研究过。老师就是把填志愿的本子发给我们,让我们自己填。我就在没有任何调查、没有任何研究,也没有父母任何建议的情况下,跟着姐姐的脚步,填上了第二志愿——姐姐的高中。

最后是第三志愿,我好像填的是家门口的一个差高中,如今,这所差高中好像都已经不存在了。

志愿填完,就该考试了。

我这个人吧,平时学习的时候有点吊儿郎当,可一到关键的大考,我从来都是超常发挥,后来工作也是这样。平时能偷懒就偷懒,但到了关键时刻,没人能顶上的时候,不管什么问题我都能解决,什么事情我都能搞定。后面还搞定过各种离谱的事儿,从工作上的事到老板的私事,后面再慢慢说。

总之,初中升高中的考试,我发挥得还不错,顺利考上了第二志愿——姐姐上过的那所高中。

现在回想起来,这已经算是我当时的最优选择了。凭我当时逐渐掉队的数学和化学成绩,想要考上最好的高中,那是极其困难的。

还不错,接下来,就要开启我的高中生活了。

这所高中每年只有十几个到几十个学生能考上大学,我考上大学的那一年,考上的人数是六十多个。

接下来就给你们看看,一个曾经全校倒数第一、整天瞎混的人,是如何从四百多个人里,成功挤上这最后的六十多张大学“船票”的。

过程惊险、刺激,还特别离谱。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爱生活 ( 苏ICP备2023004896号|

苏公网安备 3201140201133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4-4 12:43 , Processed in 1.89444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