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活已然悄然走过一半,我心心念念的游戏机终于到手,也算是赶上了时代潮流。自此,我无需再光顾游戏包房,更不用为了玩游戏而逃课,按道理,我该静下心来安心学习了吧? 可现实却并非如此。由于被老师安排在了教室最后一排,我结识了一位性格颇为古怪的朋友。这位朋友不仅性格独特,爱好更是奇特,还总爱拉着我一同参与他那些奇奇怪怪的事儿。 上一期提到过,这个朋友性格有点特别,在别人面前腼腆得连话都说不利索,可在我面前却仿佛打开了话匣子,话语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关键是,他的爱好堪称奇葩,我敢说,全中国都难找出第二个有这般爱好的人。(当然,这话或许有点绝对,后来我在电视上看到,北京有个人,和他有着一模一样的爱好。) 那他到底有什么爱好呢? 他居然爱好考古……身为一名高中生,竟然痴迷于考古…… 考古?这爱好也太与众不同了吧!难道是手持洛阳铲,跑到荒郊野地,用风水仪探测一番,发现地下有古墓就开始挖掘?不,那是盗墓,可不是考古。 不过,考古确实与地下紧密相关。随着时间的缓缓流逝,我们生活的地面表层会逐渐破碎、损毁,接着被风沙掩埋,深藏于泥土之下。历经成百上千年,伴随着地壳的不断运动,这些被掩埋在地下的生活痕迹会越埋越深。而地表又会被新时代的人们占据,重新建起房屋,继续生活。直到新的生活痕迹再次被风沙掩埋,在漫长的岁月中,又一次深深地埋藏于地下。 所以说,考古活动真真切切是在地下开展的。 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都,或许早在五千年前就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之地,南京附近想必就已建有都城。到了三国时代,南京更是开启了建都的历史。此后历经宋齐梁陈,直至南唐、明朝。尤其是明朝时期,南京堪称繁华至极的大都市,那段时间在地下地层中留下的痕迹最为丰富。 正因为南京是古都,所以这里拥有极为丰富的考古资源。 考古可不像盗墓小说里描绘的那样,主角拿着风水仪四处寻找古墓位置,找准后一挖就能挖出一座古墓,那只是虚构的情节。 考古没那么复杂,关键在于你所处之地是否曾是人类聚居地。只要是人类聚居地,根本无需刻意挑选,随便往地下挖掘,就能发现人类生活过的痕迹。所以说,越是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地下留存的人类痕迹就越多。 我的这位同桌,正是因为生长在南京,才有了开展考古活动的机会。就像我在本期开头所说,北京也有个哥们儿,和我同学采用同样的方法考古,这也是沾了古代大都市的光。 你想想,要是跑到荒无人烟的偏远之地,想要考古,挖掘人类过去的生存遗迹,那怎么可能呢?方圆百里不见人影,别说考古了,就算是盗墓也找不到目标啊。 但要是生活在北京、南京这样的城市就截然不同了。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的集中区域,随便挖地三尺,全是古人生活的痕迹。 这就是为什么,我这辈子只见过这两个人用这种方式考古,一个是我同学,另一个是北京那位兄弟。不过据说,当年像他们这样考古的人,还形成了一个小圈子。 好了,言归正传,直接讲讲我们是怎么考古的吧。 其实很简单,只要紧紧盯着建筑工地就行。 你们见过建筑工地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大地掀起了房地产建设的热潮,新楼房如雨后春笋般一座座拔地而起,建设速度极快。那时的南京城,放眼望去就像一个巨大的工地,到处都是在建的楼房,尘土飞扬。 就如同那个年代城市里的河流大多散发着臭味一样,城市看起来像个大工地,这并非南京独有的现象,而是全国普遍存在的情况。十个大城市里,大概有八个城市的居民都会抱怨:“我住的城市像个大工地。”不仅南京如此,北京也是这般景象。 当然,那时我没去过北京,这只是我的逻辑推断。既然北京出了一个和我同学一样的考古人,那就说明北京肯定也到处都是工地。 那么,工地和考古有什么关联呢? 盖房子都需要打地基,对吧?一般来说,楼房盖多高,地基就要打多深,二者是相互对应的关系。所以,你去工地看看,但凡工地往地下挖得很深,就意味着这座楼房要盖得很高。 这下明白了吧,我们所说的考古,就是挨个跑工地,而且还得在楼房开始建设之前去。要是去晚了,地基都用水泥浇筑好了,那就没机会了。 工地刚挖好的地基下面,全是泥土,一层层的地层就像被解剖开来一样,清晰地展现在眼前。你想要哪个朝代的东西,就到相应深度的泥土里去挖掘。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工地难道没有管理吗?能让人随便进去吗? 工地确实有管理员,不过早期的时候,管理没那么严格。就算你硬闯进去,管理员一般也拿你没办法,总不能追上来揍你一顿吧?有些管理员喊两嗓子,你要是不听,直接冲进去跑到地基下面,他们也就不再追赶了。 当然,也有负责任的管理员,会冲上来追赶,把我们两个小孩往外赶。但这也没关系,被赶出来就再换一家工地。南京这么大,工地数不胜数,这家不让挖,我们去另一家就是了。所以,得益于那个时代的局限性,靠着当年工地管理的疏漏,我们的考古活动得以持续进行。 但要提前提醒一下,如今可千万别打这种主意了。 一来,现在的工地全都实行封闭式管理,每个工地都有大门,而且大门紧锁,一般人根本进不去。 二来,也是最关键的,现在盖楼房和上世纪九十年代截然不同。如今的建筑行业节奏紧凑,工期安排得满满当当,每一道工序都在工程师的精密计划下有序进行,几乎没有任何缝隙。为什么呢?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大家都在追求效率,哪还有像以前那样见缝插针的机会呢? 项目一开工,首先就把工地现场封闭起来,工程机械迅速进场,水泥车也随即到位。挖地基、架钢筋、水泥浇筑等工序几乎是同时进行的。那边地基刚挖好,这边钢筋就已经全部架好,水泥车紧接着就把水泥浇筑上去了。哪还像二十年前,地基挖好后,还要慢慢等待下一道工序的设备进场,那种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要是还按照过去的方式盖房子,早就被市场淘汰了。 这就是为什么当年我们能在城市里开展考古活动,而现在却不行的原因。所以,别再幻想通过这种方式考古一夜暴富了,实际上根本没人靠这个发过财。 回到我们的考古经历。这位同学和我成为同桌后,仿佛一下子找到了愿意倾听他的人,把我当成了好朋友,什么事都想拉着我一起。但那时我虽然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偶尔还是会听听课,老师讲的内容我也能听懂。再加上我家里已经有了心仪的游戏机,我实在没有理由再逃课了。 可这位同学却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觉得有我陪伴,他的考古之路就不会那么孤单,于是就想尽办法诱惑我。 “考古是可以赚钱的……”“挖出来完整的瓷碗,可以卖几十万……”“你看,这是我以前挖出来的宝贝,可值钱了……” 他每天在我耳边念叨这些,不断地诱惑我。终于有一天,我被他说动了。我心想,考古真的能赚钱吗?要是真能挖到价值几十万的宝贝,那我还上什么学啊,直接发财了!说实话,我这位同学是真的热爱考古,而我,目的就没那么单纯了。就像他诱惑我的那样,考古能挖出古董,而古董通常都很值钱,只要挖出来卖掉,不就能发财了吗?我是被同学的这些话诱惑,抱着一夜暴富的目的去参与考古的,其实我本身对考古的兴趣并不大。 于是,我怀着发财的心思,和他开启了新一轮的逃课生活。 我们频繁逃课,穿梭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只要看到工地,就冲进去挖掘。我们被工地管理员抓住过,被工地里的狗追过,从地基旁边的斜坡爬下去时摔倒过,弄得浑身是泥,回家后还被老妈狠狠骂了一顿。 可最终我得到了什么呢? 除了碎瓷片,还是碎瓷片…… 南京城的地下世界确实丰富多彩,人类生存的痕迹随处可见,随便挖一挖,就能找到古人用过的陶瓷碎片,不过,注意,都是碎片,没有完整的瓷器。 要是我能挖到完整的瓷器,那可就不得了了!我肯定早就暴富了,这时候也不可能在这里写回忆录了,说不定早就移民美国了。那个时候,移民美国特别流行,感觉移民了就成了人生赢家。不过以我这种软弱的性格、有限的能力和懒惰的习惯,就算去了美国,估计连洗盘子的活儿都干不了,大概率会去混社会,放高利贷、收保护费之类的。但美国的社会哪有那么好混啊,那里枪支泛滥,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在美国放高利贷,说不定哪天就被人一枪打死了。哎呀,真是不敢想象。 又扯远了。 总之,我和同桌逃课不下十几次,去过二三十个工地,挖上来的碎瓷片装满了一个又一个麻袋。 前面几期说过,我床铺下面原本堆满了书,后来被我卖掉了。而这时候,因为和同桌一起考古,我的床铺下面又堆满了一麻袋一麻袋的碎瓷片。 奇怪的是,我怎么就挖不到一个完整的瓷碗呢?这些碎瓷片又不值钱,放在家里还占地方,最后都被我老妈扔掉了。 好吧,其实我也不是完全没挖到过完整的东西。我挖到过唯一一件完整的物品,那是一个长长的、肚子宽、两头尖的陶罐子,表面一圈一圈的,毫无艺术感可言。 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嗯……竟然是一个古代的骨灰盒……啊,我简直要疯了。这算什么破考古啊,挖出来的居然是个骨灰盒!这么看来,我这和盗墓有什么区别! “挖出来完整的瓷器,就可以发大财啦!”同学的诱惑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但事实证明,那都是骗人的!我心里别提多生气了。 我被工地管理员抓,被工地的狗追,弄得浑身脏兮兮的,最后却只挖到一个骨灰盒,这算哪门子的考古?我再也不想干这事儿了! 我跟同桌挑明了说:“考古这事儿,兄弟我陪不了你了,我还得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大学,你还是自己去吧。” 当然,真正的原因并不是我突然想好好学习了,而是考古根本挖不到完整的瓷器,赚不到钱。我逃了十几次课,结果都是白逃,不仅赚不到钱,还耽误了学习,实在是得不偿失,所以我决定再也不去了。 没了我的陪伴,同学似乎很失落,他还是希望我能陪他去考古,后来甚至把他挖到的一个完整的瓷碗送给了我。那个瓷碗是绿色的,材质感觉介于陶碗和瓷碗之间,说它不光滑吧,又有一定的光滑度,说它光滑吧,和那种玻璃般的釉面又相差甚远。而且形状也不规整,制作的时候歪歪扭扭的,不够圆,底部还粘着一块泥土,怎么抠都抠不下来,也不知道是当初工匠制作时没处理好,还是长期埋在地下沾上的。 总之,我觉得这个碗,准确地说是陶碗,不值钱。 后来这个小陶碗一直留到我结婚之后,但现在却再也见不到了,估计是搬家的时候被老婆扔掉了。老婆曾问过我,留着这个破碗有什么用,我说是古董,她又问值钱吗,我回答说做得这么粗糙,能值什么钱。得到不值钱的答复后,估计她就找个机会随手扔掉了。 我不再和同桌一起考古后,他自己还在继续。看得出来,他是真的热爱考古。后来,他在南京一个叫巴府塘的工地挖到了很多钱范。你们知道钱范是什么吗?范,就是模具的意思,钱范就是铸钱的模具,上面刻着诸如“某某通宝”之类的字样,估计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模具,因为那工艺粗糙得要命,一看就知道是地方割据势力私自铸造的钱币。大一统王朝怎么会用这么破的钱范呢?铸出来的钱歪歪扭扭的,多影响帝国形象啊,也不利于货币流通。不过地方割据势力就无所谓了,反正掌握着铸币权,捞一笔就跑,过一天算一天,工艺差点也没关系。 据说同学挖到钱范这件事,还登上了报纸或杂志,也算是小有所成。对了,他还挖到过太平天国时期的炮弹,是一个打磨得圆圆的石球,他还带到学校给我看,挺有意思的。 不过,他更多的收获还是碎瓷片,数不清的碎瓷片…… 回到开头,我说过北京有个哥们儿和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考古,对吧?我虽然没亲眼见过他考古,但为什么这么肯定他和我们方法一样呢?因为那个北京的哥们儿上了北京电视台,还带着他的考古成果在电视上展示。你们猜怎么着?同样是一麻袋又一麻袋的碎瓷片,无穷无尽的碎瓷片…… 最后这哥们儿在电视里说,他要把这些碎瓷片都捐给博物馆。 也不知道博物馆最后到底有没有收下他这些碎瓷片…… |
Archiver|手机版|爱生活
( 苏ICP备2023004896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4-4 12:43 , Processed in 1.90191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