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就这样悄然拉开帷幕。 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全公司都沉浸在放假的喜悦氛围中,而我们的仓库,经过我的一番清仓行动,已然囤积了大量的N95口罩库存。大年三十当天,我依旧独自坚守在仓库接收货物,只因女老板陆陆续续又订购了许多口罩,试图赶在大年初一之前入仓。望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口罩,我心想,大年初一总该能安心放假了吧。即便有事,也该等到节后,毕竟仓库里已有这么多货,就算节后临时有需求,也能应付得过来。然而,万万没想到,事情竟在大年初一这一天突然爆发。 大年初一,应急部门的订单如雪花般纷纷飞来,而且需求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口罩,还涵盖了丁晴手套、防护服、防护眼镜等物资。当然,相关部门联系的并非我,而是女老板。女老板瞬间陷入左支右绌的困境,仔细盘算着仓库里的库存,这才发现,别说我们没有丁晴手套、防护服和防护眼镜,就连口罩的数量都远远不够。这可如何是好?她只能在大年初一这个本该阖家团圆的日子里,继续四处寻找货源。 但此时,全公司员工都已回家过年,她不仅难以找到合适的货源,就算找到了,也面临无人上班的难题。思来想去,在南京的员工只剩下我了,于是她只能拨通我的电话,喊我继续前往仓库上班。唉,我怎么就这么倒霉呢? 但这是突发事件,容不得半点犹豫。从大年三十开始,我便开启了几乎长达一个月无休的工作模式。当时,南京本地供应商的口罩基本都已被我搜罗殆尽,女老板开始充分发挥她强大的关系网,四处寻觅供应商。她从全国各地,通过各种渠道找朋友、托关系,此时的她,已不再执着于是否是N95口罩,只要是口罩,就统统进回来。 女老板搞来的口罩,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义乌小商品市场。那里是她的重要货源地之一,有几个牌子的洗发水就是从义乌进货的,所以女老板在义乌积累了较为广泛的人脉。只不过,从义乌进回来的口罩模样有些奇特。比如,许多口罩上面印着可爱的日本漫画娃娃,还布满了日文假名,戴在脸上显得十分卡哇伊。这些货物大概率是义乌商人原本准备出口给日本的,没什么严格标准,主要是供小女孩佩戴,增添可爱之感。没想到,就连这种货都被女老板弄了回来,而且出价还不低,真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与此同时,应急部门的需求进一步扩大,除了口罩,丁晴手套、防护服、防护眼镜等物资也都开始大量要货。无奈之下,获取这些物资的重任,主要还是落在了我的肩上。指望女老板那些省外的资源,实在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大年三十前一天,我几乎清空了南京所有劳保口罩的库存,却未曾料到,丁晴手套、防护服、防护眼镜等物资也会有如此紧迫的需求。说来也巧,那几家售卖口罩的供应商,仓库里恰好同样存有大量的丁晴手套、防护服和防护眼镜。毕竟他们是做劳保用品生意的,货物种类相当齐全。 不过,此时正值大年初一,这些供应商都已放假。我没找别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我长期合作的那个供应商。当我拨通他的电话时,他还在家里享受假期呢。一听说我还要丁晴手套等物资,他顿时欣喜若狂,一大早就从家中起床,开着车,带着钥匙匆匆赶往他的仓库,在那里等着我。 而我呢,独自打开公司仓库大门,拿上车钥匙,开着一辆五吨卡车出发前往他的仓库。远远地,我就瞧见那个老板独自一人在仓库门口守候。他一看到一辆卡车开进园区,心里也明白肯定是我来了。毕竟,谁会在大年初一开着卡车出门呢?更何况还处于疫情期间。 我把车停在仓库门口,老板打开仓库门,带着我去查看丁晴手套、防护服和防护眼镜。我跟着他在仓库里七拐八拐,来到一个角落。老板指着角落里的几十个箱子,对我说:“喏,这就是丁晴手套咯。”借助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瞧了瞧,发现这些箱子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于是我调侃道:“你这手套存了有十年吧?”他赶忙否认:“哪有,我做生意都还没十年呢,这批手套库存,最多也就三四年吧……”好家伙,三四年的老库存,就这么被我以高价清走了,难怪这个老板如此积极。 我和老板谈好价格后,立即打电话告知女老板,女老板也迅速让准备就绪的财务把款项汇了出来。随后,我和这个老板便开始装车。偌大的仓库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我们两人又拖又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几十箱手套、十几箱防护服和十几箱防护眼镜搬上了我的卡车。这个劳保用品老板,看着他原本满满当当的仓库突然变得空空荡荡,心中可谓是痛并快乐着。 在接下来的一两天里,我就这样陆陆续续地四处寻找货源,或者蹲守在仓库等待货物。大概是大年初二吧,女老板临时进了一卡车消毒液。这玩意儿全是水,重得要命,一箱至少有三十公斤。没办法,我只能和司机两人慢慢卸货。幸运的是,这个司机会开叉车。我们码放好一托盘,司机就开着叉车把货叉进仓库。几乎干了整整一天,才总算解决了这个难题,把我累得半死。司机卸完货后,着急忙慌地赶回家过年了。 就这样,在大年三十、初一、初二这三天,我一个人在仓库里东奔西走,总算是把货物凑得七七八八。大概从大年初三开始,女老板终于陆陆续续喊来了一些员工。这些员工都是公司的骨干,在女老板的召唤下纷纷响应。我估计,很少有其他公司能拥有如此强大的执行力。所以,就像我前几期说过的,这个女老板的能力其实相当出众,现在大家相信了吧? 然而,有个关键岗位的人员却始终没来,那就是司机。公司的两个司机老家较远,又以疫情为借口,干脆就不来了。这几个司机直到疫情放开之后才出门。所以,过年那几天的运输问题,全靠我一个人解决。无论是进货还是出货,都由我独自承担。不过,我主要还是忙于进货,因为大部分客户想要货物,都是自己带车上门提货。不然,就凭我一个人,哪能服务得过来那么多部门和客户呢? 那几天,整个南京城的道路上安安静静,几乎看不到一个行人、一辆车辆,只有我一个人开着卡车或者面包车,在市区里疾驰而过。那一瞬间,仿佛整个城市的道路都成了我一个人的专属通道,那种感觉,真的是爽翻了。 就这么忙忙碌碌地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其中的许多辛苦实在不想再一一赘述,因为所有人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后面赶来帮忙的兄弟们也同样如此。终于,江苏省援助武汉的医生队伍,从各个城市陆续出发了,他们都随身携带了大量的物资……不出意外,南京所提供的物资一定是最多的!但是否是最好的,我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很多货物都是我东拼西凑来的,其中甚至还有我那个供应商的超期库存,比如超期手套、超期护目镜之类的…… 好了,疫情前期的事情就说到这里吧。很多细节也不想再过多提及,实在是没必要,毕竟都是些辛苦活儿,也无法凸显我的能力。在疫情期间,真正至关重要的,是疫情的晚期。在疫情晚期,如何保住疫情期间所取得的成果,保住疫情期间所赚取的钱财,这才是许多人最终结局产生差异的关键分水岭。 大家应该都知道,疫情期间,有的老板大发横财,而有的老板却亏得倾家荡产。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别呢?因为有很多人在疫情尾声,价格大幅崩盘的时候,无法保住利润,将之前所赚的钱全部吐了回去。照理说,我们也不应该例外。在前期,女老板确实挣了不少钱。按照她的风险意识和认知水平,在疫情后期,她本应该把这些钱全部赔光才对。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她成功保住了这些来之不易的利润。这是因为有我这个“孙悟空”在背后护着她。就如同西游记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一般,只不过我这不是三打白骨精,而是“三保女老板”。 疫情期间,女老板做生意可谓是杀红了眼,完全刹不住车,接连签订了好几份相当糟糕的合同,全然忽略了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正常情况下,照这样发展下去,她应该和很多人一样,把疫情期间赚的钱全部赔光,甚至还要倒贴,辛苦一场到头来却白忙活。 但幸运的是,她保住了胜利果实。因为有我在,再加上一些极其离奇的事件接连发生,每次都能让女老板化险为夷。这其中的一件件巧合,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仿佛是上天特意安排,就是要让她赚这笔钱……现在知道长个福相有多重要了吧? 下一期开始,我会一件一件地详细讲述这些事情。但在具体讲述这三件事之前,还需要补充一个概念,否则大家可能不太容易理解。那就是,为什么工厂更倾向于将货物销售给稳定的大客户?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商业模式已经稳定存在了上千年。一般的模式是由生产商将货物卖给大经销商、大批发商(包括直接大用户),再由大经销商、大批发商转卖给最终消费者,这就是所谓的零售。事实上,即便在互联网出现之后,这个模式的本质也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经过互联网十几年的大浪淘沙,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一些大品牌的商品,并非能随随便便就在网上挂出来销售,而是需要厂家的授权,以此来继续维护这个商业链条。 那么,这个商业链条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呢?关键在于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无论是大经销商、大批发商,还是大用户,这类客户都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进货量十分稳定。他们能够给工厂提供长期稳定的订单,让工厂保持一种均匀的开工状态,持续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工厂,使其免受市场波动和价格波动的风险。 如果你曾经开过工厂,就会深刻体会到让工厂的生产线均匀稳定地开工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市场的需求是波动的,可能八月份口罩需求极为旺盛,工厂即便马力全开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可到了九月,口罩的需求却又突然跌入冰点,工厂的生产线若一直运转,库存就会堆积如山却无人问津,无奈之下只能停工。而在工厂停工期间,厂房租金、人员工资等各项开销却依旧要持续支出,一分钱都省不了,因为说不定到了十月,口罩的需求又会再度旺盛起来。 所以,如果让工厂直接面对市场,就会频繁出现一会开工、一会停工的现象,这会把工厂老板折腾得苦不堪言,关键是还赚不到钱。而此时,大经销商、大批发商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在工厂和市场之间,他们能够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尽管市场需求时高时低,但大经销商、大批发商的订单却始终保持稳定。就算市场需求出现起伏,他们庞大的仓库和资金流水也能够帮助工厂抵挡一阵子,充当缓冲地带。 这样一来,由于大经销商、大批发商的存在,原本忽高忽低的市场需求波动,在工厂眼中就变得平稳许多。当然,大经销商、大批发商为工厂抵挡市场波动,也并非是无偿的,工厂也会给予相应的对价。一般来说,对价就是工厂给予大经销商、大批发商一定时间或空间的垄断权,比如某个地区的品牌专卖权,或者某个时期的品牌专卖权。 如此,工厂和大经销商、大批发商便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经销商、大批发商有钱可赚,工厂也能够稳定地获得订单,实现持续开工,双方携手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这一期,我之所以花费如此大的篇幅来阐述这个问题,是因为上面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下的供应链状态。但如果换成一种特殊时期呢?什么样的特殊时期?就比如,一只N95口罩卖到180元的时期。这个利润简直高得可怕,要知道,N95口罩的成本,质量好一点的不过三四块钱,差一点的一块钱左右就足够了。180元一只,这是什么概念? 面对如此超高的利润,工厂又会如何抉择呢?他们还会继续恪守传统的商业逻辑吗?他们会不会偷偷以高价卖一点出去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实,之所以会出现180元的高价,恰恰是工厂恪守传统逻辑的结果,而非原因。这种价格是在资源紧缺的时候,一群人盲目跟风、相互博弈的结果,放出180元的价格,就是要看看究竟谁更不理智。结果发现,没有最傻,只有更傻。具体是个怎样的情况,就请大家关注下面三期的内容吧。 |
Archiver|手机版|爱生活
( 苏ICP备2023004896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4-2 18:37 , Processed in 0.31456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