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堪称区分聪明人与糊涂人的绝佳范例。 上一期防护服事件落幕之后,国内紧张的疫情形势基本得到缓解。此时,人们能够戴着口罩自在地上街,各自回归正常生活,物价也逐渐恢复平稳。防护服从物资紧缺时的两三百元一件,降至三四十元或五六十元;口罩则从三四元一只,回落到一元一只。在我的记忆里,物价高涨的时段不超过一个月,约莫二十来天,这还是因为春节放假的缘故。倘若没有春节假期,估计物价最多坚挺一周,顶天了。 物价高企期间,女老板一直谋划着拓展生意,洽谈了好几个项目。比如,广东有个新开办的小厂生产红外体温计,邀请女老板入股,投入资金不仅能获取货物,还能分得股份。女老板拿着对方的投资方案来找我参谋,我大致浏览了一下,便察觉其中存在风险,建议女老板谨慎参与。所幸,多数时候我的建议还是颇具成效的,女老板最终没有涉足红外体温计项目。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晓,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小医疗器械,最终生产过剩,即便亏本甩卖都无人问津。 在国内疫情紧张阶段,防护服生意是个例外。关于此事,女老板并未征求我的意见,便自行与厂家签订了为期三个月的长期采购合同。没想到,女老板运气颇佳,阴差阳错地躲过一劫。实际上,对于这份合同,我反对的并非签约时长,而是服装厂给出的离谱高价——220元一件。都签订长期合同了,服装厂却毫无诚意,只想趁物资紧俏狠宰我们一笔,最后没让他们得逞,也算是咎由自取。 而本期要讲述的,同样是一份为期三个月的合同,但这份合同可比服装厂那份靠谱得多,合作伙伴也诚意满满,堪称长期合作的典范,最终的结局皆大欢喜。当然,过程中也有些小波折,而这件事,正是我“三救女老板”中的第二件。 接上期内容,将时间往后推移两三个月。此时,国内已全面复工复产,一切渐趋平常,除了人员流动管控稍显严格,并无特别之处。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疫情在国外爆发,尤其是美国,形势尤为严峻,新闻里每日都在报道美国医院的惨状。 原本,我们的疫情物资生意已趋于平淡,只是常规地向各企事业单位供应口罩,价格在一元一只或八毛一只,多少有些盈利。但美国疫情一爆发,我们的生意竟再度火爆起来。 还记得上一期提到的那种“猪嘴口罩”吗?国内疫情期间,女老板从苏北一家工厂购进了大量N95“猪嘴口罩”。这些口罩里的铁丝已然生锈,是苏北那家工厂积压的长期库存,售价高达十几元一只,贵得离谱,国内根本无人问津,只能堆放在我们仓库,大家都觉得这批货恐怕要砸在手里,女老板得亏不少钱。 可谁能想到,美国疫情爆发后,这批口罩竟被一家具有国企背景的外贸公司一眼相中,一次性全部清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就在我们满心疑惑、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女老板带着我出差前往苏北,来到那家生产N95“猪嘴口罩”的工厂。 抵达工厂后,我才弄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这家工厂是国内为数不多获得美国N95口罩官方认证的厂家之一。美国的这种N95口罩认证不仅需要耗费资金,而且认证流程漫长,疫情突如其来,其他工厂根本来不及临时申请认证。所以,整个国内大概仅有四五家工厂拥有此认证,我所知的有上海一家、浙江一家、山东一家,还有就是苏北这家。 国内疫情爆发时,苏北这家工厂眼见周边其他口罩厂生意红火,觉得商机来临,也想分一杯羹。可他们的N95“猪嘴口罩”定价过高,十元一只,无人问津。最后找到女老板,女老板接纳了这批口罩,双方由此建立起初步的信任。 然而,风水轮流转。国内疫情趋于平稳,美国疫情却汹涌爆发,此时好运降临到这家苏北工厂。因为他们拥有美国N95官方认证,一时间,国内无人问津的“破猪嘴口罩”,瞬间成为抢手货。局势逆转,不再是女老板收留“破猪嘴口罩”,而是女老板需要主动出击,向该厂采购口罩。 来到这家工厂,从外观上看,它在当地并不起眼,办公楼也十分朴素。我开着女老板的帕拉梅拉驶入工厂停车场,显得格外醒目。我之所以着重提及这一点,是因为这是一个伏笔,在本期结尾会与之呼应。当然,那时我们还无法预知未来的情况。 我跟随女老板走进那座朴素的办公楼,在一间办公室里见到了工厂的副总。前期的业务,都是女老板与这位副总对接。见面后,女老板表明了想要深入合作的意向,并将我介绍给副总。双方确认合作后,我们便驾车返回南京。 自那之后,女老板便再未亲临这家工厂,后续无论是谈判、签约,还是后期跟单,全部由我一人负责。没错,我之前所说带着公司公章外出签约,指的就是此事。女老板在电话里与对方沟通好大致合作模式后,就让我带着公章,前来与对方签约。这无疑是极高的信任,要知道,女老板公司的注册资金可不低,在众多小企业中相当突出,可她就是有这般胆量,将公章交给我,让我独自开车去口罩厂签合同。 这是一份金额颇为庞大的合同,总价一千多万,真不知我人生的后二十年,是否还有机会打破这次签约金额的纪录。合同规定:在一百天(即三个月)的时间里,工厂每天向我们供应一万只口罩,这一百天内,无论价格如何波动、市场行情怎样变化,每日一万只口罩的供应数量与价格都不得改变,我们付款,他们供货。 咦?这与上一期的防护服合同颇为相似,那也是一份包生产线的合同,而且时间同样持续三个月。那么,这份口罩合同会不会也是个坑呢?开什么玩笑,这合同是我去签的,我怎会签一份坑人的合同? 这份合同与防护服合同的最大差异,就在于价格。只要价格足够合理,合同就不会坑人。我们签订的这一百万只口罩,单价十块出头。那么,这个价格是否合理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在事情的最后,我还推断出这个价格究竟高出多少,以及它的合理性。 即便当时我并不清楚对方的价格底线,但我至少明白,在正值美国疫情爆发之际,拥有美国官方N95认证的口罩,卖我们十块出头,这个价格绝对不算贵。 签约那天,我带着公章再次见到女老板引荐的那位副总。他知道我是带着公章前来,便直奔主题,开始商讨合同细节。口罩价格方面,女老板已与副总基本谈妥,我也没能争取到更多优惠,好像只是在部分前期口罩上砍了五毛钱,数量不多,而这一百万只口罩的价格早已敲定,并非我能更改。 不过,我还是在合同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我强烈要求在合同末尾添加一句话:经双方协商一致,口罩工厂可按市场价格回收贸易公司滞销的口罩。之所以坚持添加这句话,是我所能做的最大努力。国内疫情期间价格的巨大波动我们都有目共睹,尽管口罩工厂给出的价格很实在且诚意十足,但我依然对未来的风险保持警惕。毕竟这是一份为期三个月的合同,三个月里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谁也无法保证。 其实,这句话并没有很强的约束力,因为必须“经双方协商一致”,若协商不一致,口罩厂就无需回收。毕竟人家也是做生意的,需要审时度势,不会做亏本买卖。但也不能小觑这句话,因为它最终成为了现实。靠着这句话,双方在最后有了合作的依据,并且通过最后关头的合作,我看清了口罩厂的真正底线,以及所签价格的实际价值,这一点稍后再说。 回到签约场景。副总见我坚持要加这句话,心里有些拿不准,便前往董事长办公室请示。我在会议室等了大概十分钟,副总从董事长办公室出来,告诉我董事长稍后想见我一面。 趁等待的间隙,我给女老板打了个电话。电话里,女老板听闻对方董事长要见我,顿时来了兴致,交代我告诉对方董事长,她愿意出资与口罩厂合作扩张生产线,共同生产口罩并分红。哎,这个女老板,野心可真不小。 挂断女老板的电话,我对她的提议嗤之以鼻。做生意就做好生意,还想涉足生产领域,生产的复杂性女老板根本一无所知。而且早期国内疫情时,不少投产口罩的老板都亏得血本无归,这些事她难道不清楚吗?算了,不多想了。 电话打完,口罩厂董事长那边准备妥当,让我过去。说实话,这辈子我佩服的人不多。在这本回忆录里,也就大白胖子以及大白胖子时期那位做润滑油的私企老板让我钦佩,可惜我始终没见过那位私企老板的模样。而这一次,我即将遇到另一位令我佩服的人——口罩厂的董事长。 这位董事长愿意见我,符合商务礼仪。毕竟我们与他签订了一千多万的合同,虽说金额不算特别巨大,但对于一个曾经的小厂而言,也绝非小单,董事长出面合情合理。副总打开董事长办公室的门,董事长起身向我点头示意。 这位董事长身材不高,身形瘦削,身着一身修身的短款大衣,头发剃得极短,整个人看起来颇为冷峻。他请我在对面就座,说道:“你提的要求,副总已经跟我说了。”他指的就是我要求添加的口罩回收条款。“说真的,我没见过你们老板,听说她是位女士。女性在商战中拼搏实属不易,作为一位女士,敢与我们签订这么大的订单,而且持续保价一百天,很有胆识。”这位董事长夸赞了女老板一番,“既然女士如此有魄力,那我们也必须拿出诚意,你们执意要加这句话,那就加上吧。” 这位董事长底气十足,倒也不奇怪,这句话虽无强制约束力,但有了它,双方合作能更具灵活性,对彼此或许并非坏事。最终,这句话被添加进合同。 原本与董事长的交谈就此结束,但女老板交代的话还没说。尽管我对她的提议不屑一顾,但该传达的还是得传达。于是,我对董事长说道:“对了,某总,还有一事,我们女老板想与您合作,共同出资建立新的生产线……” 我话还未说完,董事长脸色骤变,冷笑一声:“哼!”此时,我已明白董事长的态度,与我预想的如出一辙。果然,董事长接着说道:“建一条新产线?这建产线,设备、工人、原料、价格波动,方方面面都得考虑,你们女老板考虑过这些吗?她懂什么?” OK,话到此处,我已完全领会他的意思,我笑了笑,便离开了董事长办公室,想必他也理解我的想法。从头到尾,我与这位董事长交谈不超过三句话,除了客套,几乎都记录在此。仅凭这寥寥数语,我便已看透此人,再多说一句都是多余。他必定是个理智、重道义且具备风险意识的人,这般做生意,必定能取得成功。无需太久,三个月便可验证我的推断。 有人或许会疑惑,做生意还需讲道义?生意人不都唯利是图,能坑一个是一个吗?错,大错特错。真正生意做得好的人,往往都非常注重道义,就像这位口罩厂董事长。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国际疫情爆发期间,N95口罩价格被爆炒,炒到何种程度?外面竟有人报价180元一只,这哪是卖口罩,黄金都没这么贵!然而,无论外界市场行情如何变幻,整整三个月、一百天的时间里,口罩厂每天给我们发一万只口罩,从未违约一次。外面有人出180元买一只口罩,他们不卖,却坚守与我们的长期合同,十块出头卖给我们。稍微减少一两天给我们的订单,卖给那些出价180元的人,不就赚翻了吗?这么简单的赚钱机会,他们会不懂?但口罩厂董事长没有这么做,他严格履行合同,尽显仗义。 肯定有人会想,这个口罩厂董事长,莫不是个傻子?呵呵,口罩厂董事长非但不傻,而且聪明绝顶。真正傻的,是那些相信180元价格的人。这句话,唯有真正聪慧之人才能领会。不过,为了让更多人避免日后受骗,我就好心解释一下,这个所谓180元一只口罩,究竟是怎么回事。 180元一只口罩,背后是什么逻辑?又是什么支撑起这种高价?同样是疫情,我国疫情物价最高时,口罩不过三四元一只,为何美国疫情爆发,口罩就能炒到180元?其实,这一切都是美国人自己造成的。疫情初期,美国人只认N95口罩,没有N95认证的口罩他们一概不要,所以N95口罩价格自然飙升。倘若美国人愿意接受中国标准的口罩,价格分分钟能降到五毛钱。实际上,到最后价格高得连美国人自己都难以承受,除了放宽标准,别无他法。 在美国只接受N95口罩时,国内几家N95口罩厂开足马力生产,也无法满足美国的需求。此时,各路投机者、二道贩子纷纷涌现。 女老板签订的三个月一百万只口罩的合同,有两个固定客户,一个是上海的外贸公司,另一个是本地一家有国企背景的外贸公司。我们每天稳稳地拿到一万只口罩,同时也稳稳地销售给这两个大客户。我们的进货价是十块出头,卖给这两家的价格也是十几块,符合一般商业定价规则。 然而,就在我们生意顺风顺水的时候,陆续有好几个口罩掮客出现在女老板办公室。他们告诉女老板,现在外面口罩价格已高得离谱,都到180元一只了。这个180元的价格,撩拨得女老板心动不已,她把我叫过去,询问我对此事的看法。 我能有什么看法?这帮人一看就心怀不轨,根本不能轻信。报价180元?很简单,我们又不是没有口罩,就按150元一只卖给他们,他们也不会要。最后,我还提醒女老板,想和这帮人做生意是她自己的事,但最好别动那一百万只口罩的主意,因为我们的两个大客户得罪不起,一旦少了给他们的货,把这两个客户得罪了,后面几十万只口罩就无处可卖。而这帮口口声声报价180元的人,实则身无分文,指望他们消化掉我们的一百万只口罩,简直是异想天开。 事实上,我的猜测完全正确。女老板按照我的建议试探了他们一下,结果这帮人顾左右而言他,一会儿说马上联系大老板来进货,一会儿又说大老板只要山东那家口罩厂或上海的货,我们苏北小厂的N95口罩他们不认,担心是假货。假货?这家苏北小厂我去过无数次,他们家的N95官方认证我也亲眼见过,真假我能不清楚?这帮口罩掮客,纯粹就是用180元的报价忽悠女老板掏钱进货,然后他们从中撮合供需双方成交,借助信息不对称赚取中介费。 可是,进货所需的真金白银,都得女老板来出。别看这帮掮客一个个开着奔驰宝马,实则兜里没钱。如果女老板真被他们忽悠了,高价从哪家工厂进了货,卖得掉还好,这帮掮客也能赚钱;要是卖不掉,那损失可全是女老板的,这帮掮客毫发无损,他们损失的,不过是忽悠女老板时费的那点口水。 所以,明白了吗?任何时候,面对价格异常波动,都千万别轻信那些掮客的话,否则怎么吃亏的都不知道。 女老板并不傻,没有被这帮人忽悠,但她仍不死心,想看看外面的生意是否真如他们所说那般赚钱。于是有一天,女老板带上我,驱车前往他们所说的那家山东N95口罩工厂一探究竟。 到了山东N95口罩工厂,不出所料,我们连门都没能进去。不过,我依然在门外获取到了想要的信息。这家工厂和苏北那家小厂一样,所有货物都优先供应大客户、长期客户,那些临时想进货赚一笔的人,一概被拒之门外。这种做法非常明智,充分体现了工厂管理者的清醒头脑。 可即便如此,这家N95口罩工厂仍像一块臭肉,吸引了大量“苍蝇”。工厂门口的国道上,停满了各地来的奔驰、宝马,一眼望不到头。明明拿不到货,这些人为何还聚集在工厂门口?回想一下,我有时在苏北那家小口罩厂门口,也能看到几辆奔驰、宝马整日停在那儿,只是没有这家山东口罩厂门口的车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通过与一位本地人交谈,我才知晓缘由。原来,这家工厂里有不少工人,听闻美国疫情,外面口罩价格疯涨,便在下班时偷偷往怀里藏一些口罩,带出厂房后卖给门口的口罩掮客。此外,也有一些确实有门路的人,能从口罩厂拿到稍多一些的货。这帮口罩掮客就这样守在工厂门口,一点点收货,积攒多了便找大老板出手卖掉。 人一多,便容易形成市场。当工厂门口的口罩掮客众多时,就形成了一个微型口罩市场。人类社会,只要有市场,就会有炒作。于是,这个工厂门口的微型市场吸引了众多人参与炒作,几十只、几百只口罩在这帮口罩掮客之间倒来倒去。炒到最后,不知是哪个蠢货,居然出到180元的高价。这种个别蠢货的行为,经人以讹传讹,就形成了“外面口罩已价值180元”的传闻。 事实上,那个喊出180元高价的人,无疑做了一笔极为不明智的交易,货物大概率砸在了他手中,此后再难有人给出更高的价格,他就这样成了这场疯狂价格游戏的最终接盘者。 不难推断,这180元的高价成交,交易总量必定极为有限。依我猜测,涉及的口罩数量最多不过几十只。毕竟,只有极少数头脑发热、严重缺乏理性判断的人,才会给出这般离谱的报价。倘若碰不到这类极端不理智的买家,这个所谓的180元价格根本就没有实际意义。毕竟,在正常的商业环境中,很难找到大量如此缺乏市场认知的人。 我们手中持有一百万只口罩,怎么可能指望这些人来消化呢?简单计算一下,一百万只乘以180元,得出的数字何等庞大,稍微用计算器一算便知。很显然,依靠他们来销售这批口罩,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而且,一旦市场上真的出现一百万只口罩集中抛售的情况,市场价格必然会急剧下跌,迅速回归到正常的价值区间。果不其然,价格很快就回落到十几块钱的合理水平。 所以,回顾整个过程,还会有人觉得那位口罩厂董事长是不谙市场的傻子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实则精明过人。在商海沉浮多年,经历过无数风浪,他见识过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对于口罩掮客们那些小伎俩、小把戏,自然是一眼就能看穿,根本不会被他们忽悠。 口罩厂董事长稳稳地维护着像我们这样的大客户,在长达一百天的时间里,始终坚守合同约定的价格,持续供应口罩。这种稳定的合作模式不仅确保了工厂的稳定收益,也让他在业界树立起了重合同、守信用的良好形象,整个经营状态可谓是既仗义又稳赚不赔,生产线也得以稳定运行。 至于他拒绝女老板投资产线的提议,其实并非是拒绝投资本身,而是对女老板缺乏生产运营经验有所顾虑。后来我去工厂参观时,副总带我参观了他们新开的巨大厂房。据说,投资方是国字头的药企,资金全部由药企投入,口罩厂则凭借自身的N95口罩资质参与合作。可以说,在整个美国疫情期间,这家口罩厂赚得盆满钵满。 好了,事情进展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我之前提到本期内容是我第二次挽救女老板,可直到现在,关键情节似乎还未出现。别急,这不就来了。 在美国疫情期间,我们每日都能向两个长期稳定的客户供应一万只口罩。然而,有一天,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政府正式宣布扩大口罩采购范围,开始接受中国标准的KN95口罩。这一消息瞬间改变了整个市场格局。 由于中国标准的KN95口罩价格更为低廉,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我们手中的N95口罩顿时陷入无人问津的困境。此时,距离合同约定的一百天期限还剩十几天。按照供货规则,我们必须在这一百天内每天接收一万只口罩。即便销售渠道受阻,女老板也只能硬着头皮将剩下十几天的货款支付给口罩厂,将十几万只口罩购进。 随后,女老板四处奔走,竭尽全力寻找客户,试图将这批口罩销售出去,但始终未能找到愿意接手的买家。就在山穷水尽之时,我之前埋下的伏笔发挥了关键作用。还记得我在合同中添加的那句话吗?经双方协商一致,口罩厂可以回收卖给我们的口罩。 凭借合同中的这一条款,当我们与口罩厂洽谈回收口罩事宜时,对方给予了积极回应并接待了我们。我承认,这一条款本身并没有强制约束力,但在商业合作中,只要价格合理,双方利益达成一致,实际上并不需要过度依赖强制约束。 最终,口罩厂与女老板经过协商,确定了七折的回收价格。口罩厂支付给我们七折的货款,收回了那十几万只口罩。女老板也因此避免了近二百万的巨额损失,成功保住了疫情期间积累的经营成果。相比之下,打七折造成的几十万元损失,在避免了更大损失的情况下,已经显得微不足道。 回过头来复盘整个事件,我已不想再深入思考其中的复杂缘由。最终只能得出一个看似有些荒诞的结论:或许真的是女老板那福相满满的圆脸为她带来了好运。 不过,口罩厂愿意回收口罩的这一行为,背后究竟反映了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口罩厂董事长讲道义、讲义气吗?如果这样想,那就显得太过天真幼稚了。口罩厂董事长作为一名资深的生意人,根本不会主动去做赔本的买卖。他们愿意以七折的价格回收口罩,足以说明这个价格对于他们而言,至少是能够保证不亏损的,甚至还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后续他们肯定能够将这些口罩转手卖出并盈利。 由此也能看出,我们当初签订的十块出头的价格是多么合理。不得不承认,这家口罩厂在经营上比上一期提到的服装厂诚信可靠得多。正是因为这家口罩厂在疫情期间始终坚守诚信,全力保障老客户的权益,从不随意涨价,所以赢得了老客户的高度信任和持续支持。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口碑,也成为了他们敢于回收十几万只口罩的坚实底气。 现在再回顾起来,这位口罩厂的董事长,确实是一位极具商业智慧和眼光的人物,我当初对他的判断果然没错。 最后,疫情终于结束了。当我再次前往口罩厂时,看到他们停车场上满满一排保时捷卡宴,场面十分壮观。相比之下,如果女老板此时再开着她的帕拉梅拉前来,就显得再普通不过了。这也算是对之前提到女老板开车去工厂时的一个有趣呼应。 对了,差点忘了提及那些口罩掮客。美国都已经接受KN95口罩了,他们的结局也就不言而喻了。在商业的浪潮中,那些妄图通过投机取巧、哄抬价格来获取暴利的人,最终往往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无论在什么时代,缺乏诚信和理性的商业行为都注定无法长久。 |
Archiver|手机版|爱生活
( 苏ICP备2023004896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4-2 18:43 , Processed in 0.65400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