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宛如一首悠扬的歌谣,轻轻哼唱间,满是纯真与美好。真的,那不仅是充满趣味的田野风光,还有那些鲜活的人,他们的音容笑貌至今仍在我心间清晰浮现。 与许多满含悲苦的回忆录不同,在我0到7岁的记忆长河里,每一个人给予我的都是友好与关怀,找不到一丝不愉快的痕迹,这实在是难能可贵。也正因如此,我才会说,我的回忆录洋溢着快乐,毫无苦大仇深之感,哪怕是一丁点都寻觅不到。 先说家里人吧。外公在我0到7岁期间就离世了,具体是哪一年,我全然记不清了。在我看来,回忆录是如实记录大脑里的印象,而非进行历史考证,所以我也不打算去探究外公具体的过世时间。我对外公唯一的印象,便是我在巷子口玩耍时,常常会被他喊着回去吃糖。那是外公想叫我回家,为了诱惑我,才会这么喊。于是,我就像只欢快的小兔子,蹦蹦跳跳地从外面跑回来,一把抓住外公递来的糖。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与外公相关的深刻记忆留存了。 而外婆,则是一位性格泼辣、十分厉害的老太太。不过外婆福气深厚,一直陪伴着我们,活到96岁才安然离世,连我女儿她都见过。所以关于外婆的印象,这里就先不赘述了,她老人家的故事,后面我会单独用一期来讲述。外公、外婆以及母亲的家庭,都有着一段颇为传奇的经历。 接着讲讲家门口的邻居。 上一期提到过,我家住在巷子里最里面,中间那家有个小男孩,好像比我大一岁。可惜的是,这个小男孩有些先天性缺陷,智力发育不太好。就在我写这篇文章前不久,还听母亲说起过他。这个小男孩如今依旧在家中生活得好好的,只是还未结婚。得知这个消息,我心里挺高兴的,毕竟我们相识快四十年了,虽说分开后再无往来,但曾经的情谊还是在心底留下了一丝羁绊。由于他的先天性缺陷,我和他一起玩耍的机会并不多。不过,他家客厅墙边靠着一把枪,这却让我印象极为深刻。大人们告诉我,那把枪是用来打鸟的,可奇怪的是,我从来没见他们用它打过鸟,也没见任何人使用过。那把一人多高的枪,就常年静静地靠在墙边。 巷子最外面一家住着个小女孩,比我稍小一点。小女孩长得胖乎乎的,至于她的面容,我已完全忘却,可她家有个洋娃娃我却记得清清楚楚。那是那个年代很常见的一种娃娃款式,似乎小时候我在这个小女孩家玩的次数还比较多。 再就是妈妈单位的同事了。妈妈喜欢带着我去上班,有时候,妈妈和她的同事们会把目光聚焦在我身上,我就会听到他们说:“这小孩真可爱”“长得真讨喜”之类的话。那时的我懵懵懂懂,只是乖乖地坐在妈妈旁边。妈妈说我特别乖巧,当她上班工作的时候,我从不调皮捣蛋,让我坐在那儿,我就会安安静静地坐在那儿,比其他小孩子好带多了。 说实话,回忆起妈妈对我儿时乖宝宝的评价,我的心里其实有点不是滋味。 我们这儿有句俗话,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叫做“小时不厌,长大有限”。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说一个小孩子如果小时候不调皮捣蛋,那长大后的成就恐怕不会太高。这句话和孔融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恰好相反。孔融说的是小时候很出众,长大后未必有好的发展,而我这儿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小时候不调皮,长大后大概率没什么大出息。 如今回头看看,这些古话还真挺有道理的。我成年之后,确实没取得什么大成就,完全印证了这句俗语,不得不佩服古人总结经验的智慧。 都说三岁看老,小时候的乖宝宝,到了成年,果然成了一个普普通通、没什么大作为的中年人。 事已至此,我也无力改变什么了。没什么大成就的中年人就没什么大成就吧,我不在乎世俗的眼光。而且虽说不敢说我一直在工作上拼命追求上进,但我始终在用心追求生活。所以,人到中年混得不太好,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一切顺其自然吧,还是继续写我儿时的回忆。 后来,我上了当地的幼儿园。 幼儿园里的事情,我绝大部分都记不起来了,只对一样东西印象深刻,那就是一种用油豆腐烧豆芽菜做成的汤。那汤的味道简直绝了,好吃到难以形容,它成了我上幼儿园的最大动力,每天我就眼巴巴地盼着能喝到这个汤。只要时间一到,老师就会给每个小孩发一副小碗筷,孩子们便会自觉地排好队,去喝那美味的油豆腐烧豆芽菜汤,在我看来,那简直是人间至味,再也没吃过比这更好吃的东西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那便是我在幼儿园里唯一的一次调皮经历,这次调皮可把我妈妈吓坏了。 前面说过,我是个非常乖巧的小孩,从不调皮捣蛋,在幼儿园三年的时光里,我也基本维持着这个形象,妈妈一直都觉得我特别乖。直到有一天,大概是我上大班的时候,我和其他小朋友起了冲突。其实也算不上打架,那么小的孩子能打什么架呢,估计就是闹了点小矛盾。于是,我被幼儿园老师留了下来,放学不让回家。 在幼儿园里等待父母来接的时候,幼儿园老师也去吃饭了,整个幼儿园教室里就只剩下我和那个和我起冲突的小男孩。白天的时候我们还闹别扭呢,晚上教室里没了别人,我们又成了好朋友。两个小孩凑在一起,胆子就大了起来,我们开始施展每个小男孩都会的“破坏技能”。 我开始翻老师的抽屉。 我把教室里的每一个抽屉都打开了,玩具被我翻得满地都是。我最爱玩的是鬼脸面具,我和那个和我起冲突的小朋友一人拿了一个面具戴在脸上,在教室里玩起了角色扮演。 后来,幼儿园老师和妈妈打开教室门来接我的时候,简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平时这么乖巧的小孩,调皮起来破坏力竟然如此之强。 这件事我为什么会记得这么清楚呢?因为这件事给妈妈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以至于她一生中至少提起过两三次。经妈妈这么一提醒,这件事就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便是我乖宝宝形象崩塌带来的“后遗症”。 除了这两件事,其他妈妈没提起过的事情,我好像都记不起来了。 嗯,也不能这么绝对地说,还有一件事,妈妈从来没有再提起过,但是我却还记得。 那是有一年冬天,我生病发烧,妈妈背着我去医院看病。 这件事估计妈妈自己都忘了,她一次都没提过,而我却隐隐约约还有些印象。 当然了,我这篇回忆录,写的全是我真实的感受,所以我不会像小学生写作文那样,写得特别煽情。 比如说,不会写什么妈妈背着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前行;也不会写路上有多滑;更不会写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到了医院把我救下之类的。因为那些感受对我来说并不真实。 妈妈当时背着我,或许真的走得很艰难,深一脚浅一脚的,但我那时只是个几岁的孩子,根本不可能体会到那些。 我唯一的感受,就是趴在妈妈的背上,看着周围的景色一片白茫茫。 是的,除了周围那白茫茫的雪景,我其他什么都不记得了。 当然,即便只有这点模糊的记忆,也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你有幸看到我的文章,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几岁时的事情,你还能记得多少呢?估计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吧。 当时,我只记得自己发烧了,然后趴在妈妈的背上,看到了白茫茫的大雪。我家离县医院还有些距离,那时候也没有车,只能靠步行前往。 这件事妈妈再也没提起过,就一直藏在我的大脑深处,这次写回忆录,我就把它记录下来。 我可不敢告诉妈妈我在写这些东西,也不敢提醒她这件事,因为万一不小心被她看到,感动得大哭一场可就麻烦了,我最怕妈妈哭了。我妈这个人,有时候单纯得让人无奈。所以我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就好,希望这些文字能够流传下去,也算是把我的记忆留存下来了。 再然后,就该说说我爸爸了。他老人家应该感到自豪,明明小时候没怎么管过我,却总是在我的回忆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对爸爸没什么深刻印象,因为他一直在苏北油田做石油工人,从认识妈妈之前就开始干这份工作,一干就是十年。 石油工人的工作非常辛苦,爸爸跟我回忆他做石油工人时那些可怕的经历,听得我汗毛都竖起来了。 比如说,大冬天的时候,要用手扶着钻井杆,那钻井杆冰冷刺骨,最后手都被黏在杆子上了。 我现在看着爸爸的手,皮肤完好无损,这让我不禁怀疑,难道是我记错了?难道爸爸说的是钻井杆把手套黏在杆子上了?因为如果手真的被黏在杆子上,撕下来岂不是要掉一层皮?可我好像又没听错啊。算了,不去纠结这个细节了,总之,在油田做石油工人,真的是异常辛苦。 不过,做石油工人收入还算不错,这也是这份工作最大的好处。 每次妈妈带着我去油田探亲,我们都是吃鸡,而且是每天吃一只鸡。没错,一个只有三五岁的小孩,一天就要吃一只鸡。 我那时可真是个“小吃货”。 小孩子这么吃法,是很容易出问题的,我也不例外,很快就出状况了。 在探亲的那几天,我吃鸡吃得都上火了,好几天都没拉屎。结果最后一天,我拉屎拉了满满一痰盂。后来我把这个故事讲给老婆听,她就又给我取了个外号,叫“屎娃娃”。 总之,这件事情我印象特别深刻,甚至连那个痰盂的样子都记得清清楚楚。那是一个绿色的塑料小痰盂,上面好像还印着很多黑色的毛笔字。当然,我当时只是个三五岁的小孩,一个字都不认识。 那个时候的油田,给我的印象不是黑色的石油,而是绿色的。 因为父亲住在绿色的火车皮改造的小房子里。石油工人把绿色的火车车厢改造成了居住的地方,他们平时就住在里面。再加上父亲带我看的磕头机,嗯,就是那种采油的机器,因为它反复做磕头的动作,所以叫磕头机,那个机器好像也是绿色的。不知道我记得对不对,也没办法去考证了。 刚刚说了,石油工人的收入很高,这是真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那时候的父亲,比现在的我还要有钱。 那个年代,大概是85年、86年左右吧,爸爸为了方便回家探亲,买了一辆小摩托,是加油的那种。在当时,这可是很厉害的了,他加一次油就能从苏北油田回南京。那时候的这种小摩托,放到现在,至少也相当于一辆中档以上的车了吧。 可我现在开的是什么车呢?是最最最便宜的国产车。这么看来,我还真不如爸爸当年混得好。后面还有很多爸爸比我混得好的地方,等写到相关内容的时候,自然会慢慢说。 再后来,这辆小摩托在改变我们一家的命运上,立下了大功,这是谁都没想到的。 下一期,就准备讲讲外公和外婆了,他们的家庭故事可神奇了。 另外,周末我就不写了,我得玩玩游戏放松一下,下周再继续更新。 |
Archiver|手机版|爱生活
( 苏ICP备2023004896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4-4 12:41 , Processed in 1.53129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