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十八章 大人说话一定要避着小孩

2025-2-24 10:18| 发布者: 爱生活| 查看: 55| 评论: 0

摘要: 大人说话,切记要避开小孩。别以为小孩子年纪小,就什么都不懂,不然就像我这样,保不准三十年后,被孩子把秘密抖落出来,那可就尴尬了。 作为80后的一员,我深感幸运,得以亲眼见证社会的飞速发展与变迁。这从我的 ...

大人说话,切记要避开小孩。别以为小孩子年纪小,就什么都不懂,不然就像我这样,保不准三十年后,被孩子把秘密抖落出来,那可就尴尬了。

作为80后的一员,我深感幸运,得以亲眼见证社会的飞速发展与变迁。这从我的搬家经历便能略窥一二。自我出生直至7岁,我在郊县栖霞度过了7个年头。7岁后,回到市区的南湖,居住了两年多,随后又搬到老爸工厂对面。可在那舒适的小平房里,还没住满两年,便又要面临搬家。不过,这次搬家并非永久性的,而是因拆迁所致。待原址的房子建好后,我们还会搬回去。在外面居住的这一两年,称作拆迁过渡。

那时大概是1992年左右,具体日期我确实记不太清了。印象中,我在四年级下学期和五年级全年,都住在拆迁过渡房,六年级时搬回原址。我1994年升入初中,如此推算,应该是1993年搬回去的。

由于只是拆迁过渡,计划在外面居住的时间不长,老爸便没给我办理转学,而是让我继续在原小学读书。毕竟为了这一两年转学,实在不值得,不仅会打乱我的学习习惯,而且转来转去也着实麻烦。然而,不转学也面临困难,上学距离实在太远,只能想办法克服。

拆迁过渡房离我的学校非常远。幸运的是,老爸和我顺路,因为我的小学与老爸的工厂仅隔一条街,所以每天只能辛苦老爸骑自行车接送我。

这距离究竟有多远呢?给大家简单描述一下。我们家原址位于南京南面,恰好在南京古城墙南段内侧,而拆迁过渡房则刚好在南京古城墙北段外侧。有了南京古城墙作为参照,两地距离便很好计算。拿出地图,看看南城墙与北城墙的间距就知道了。如今,坐地铁从城南到城北,最多只需十五分钟。但在那个年代,骑自行车往返城南城北,可不是件轻松的事,至少得花一个小时。我每天就坐在老爸自行车后座,老爸则不辞辛劳地蹬着车接送我。

当然,我也没一直让老爸如此辛苦。后来,我学会了坐公交车,老爸给我办了月票。有时候学校放学比老爸工厂下班早,我就不等老爸,自己坐公交回家。

在老爸骑车接送我的途中,发生过不少趣事,稍后再讲。现在先聊聊这拆迁过渡的房子。

这房子属于老爸工厂,但老爸工作的是分厂,叫汽车配件厂,而这房子所属的总厂名叫汽车总装厂。汽车总装厂位于城北,所以其职工宿舍、住房也都在城北。当时,总厂和分厂关系紧密,分厂职工家拆迁,可向总厂申请临时过渡房。说实话,那时候的工厂对职工真是关怀备至。

事实上,那时单位对员工的好,远超想象。我家拆迁后,置换的新房子面积比原来大不少,需要补很多差价。具体金额我不清楚,毕竟是父母在操办,但我曾在一旁偷听到父母交谈,这笔钱至少超过十万,可能将近二三十万。最终,这笔钱由父母双方的工作单位各出一半。

我怎么会知道这些事呢?一个刚过十岁生日的四年级小孩,竟然知晓父母拆迁分房时单位给予的支持。要是让我父母知道我写了这些,估计他们得惊掉下巴。

那时我年纪小,父母觉得我肯定听不懂这些事,所以说话从不避着我,就在我身边谈论。而我呢,一边拿着笔写作业,一边偷听。结果,作业写完了,父母说的话也全听进去了,我可真是一心二用的能手。我这本书里,有不少关于父母的内容,并非父母主动告知,而是像这样偷听来的。

当时父母提及的数字,以及单位办理进度等内容,都被我小脑袋瓜记了下来。如今回头看,我觉得自己应该没理解错。就算理解有误,也请多包涵,毕竟那时我才四年级。凭借着懵懵懂懂的记忆,能记住这么多事,而且还是这类事,我觉得自己已经挺厉害的了。

再看看当时的社会,对员工简直好得离谱。想想看,你去上班,厂里不仅解决住房问题,住房拆迁了,还提供临时过渡房。过渡问题解决后还不算完,员工从原址拿房需补面积差价,夫妻双方单位居然还帮忙出钱。这……这简直让我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形容。我工作二十年了,从未想过会有这般好事。

所以……后来父母双方的单位都倒闭了……这似乎也是必然的结局。每个工人家里拆迁都这么给钱,不倒闭才怪。当然,1992年时还没倒闭,至于倒闭的事,等时候到了我自然会讲,也快了。

就这样,我们一家搬了家,住进了汽车总装厂的职工住房。

不愧是总装厂,就是气派。他们普通职工住的都是楼房,不像老爸所在的汽车配件厂,分房子还拿出平房。到了总装厂,那可是成片的楼房。不过,这片楼房的位置在当时比较偏僻,位于南京北城墙外。南京北城墙外是什么地方?都快到长江边上了,长江就是北城墙的护城河。

那时我的记忆已经相当清晰,住在那里的许多细节,我都记得清清楚楚。从城市主干道中央路一路向北,越过北城门原址(北城门早已拆除),继续向北走,右手边有条小路拐进去,再向北拐弯,爬上一个大上坡,就到了我住的楼房附近。

当时这里十分荒凉,楼房周围全是田埂,除了主路是柏油路,其他地方都是人踩出来的土路,杂草长得足有一人多高。向北望去,是一大片荒芜的土地,更远处,有许多巨大的卡车在江边的路上来回穿梭,发出轰隆隆的声响,尘土飞扬,几公里外都能看见卡车扬起的尘埃。这些卡车都属于一个叫白云石矿的单位。说起来挺有意思,这里如今已是南京市中心位置,可三十年前居然还有矿场。你能想象在北京、上海的五环位置,还开着采石矿场吗?根本难以想象,但三十年前这就是现实,如今南京市中心偏北的地方,当年竟是一个巨大的露天矿场。

不过,虽说这里偏僻(仅就当时而言),但有个优势足以盖过一切劣势,那就是:这是新盖的楼房。要知道,当年能住进楼房,那可是厂长或老员工才能享受的待遇。

我还记得房子的模样,我们住在一楼,门是刷着红漆的铁门。进门后是个不算小的客厅,厨房和两间卧室各占一方。最关键的是,这房子有个后院。不过,由于我们只在这里住一年半,所以没怎么利用后院。要是长久居住,肯定会好好利用起来。我曾在这个院子里繁殖过小动物。

小区周围有一圈围墙,将小区与外界隔开,这为我婆婆养鸡创造了绝佳条件。婆婆在这里重操旧业,又开始养鸡。她养的鸡每天晚上都会自己回窝,特别乖。

围墙外面是那个大下坡,坡底有个小棚屋,属于一个卖馄饨的老板。他的馄饨很便宜,五毛钱一碗。老板就坐在棚屋门边包馄饨,棚屋里放着四张桌子。我放学路过或周末时,偶尔会去棚屋里吃馄饨。

在这个拆迁过渡房里,我与一生最大的爱好——游戏结下了缘分,所以我对这里情有独钟。在我住过的所有地方里,对这个过渡房的印象最为深刻,即便现在,我依然十分怀念。

对了,住在这里时,我们家已经有了彩色电视。具体何时买的,我记不太清了,好像是拆迁之前搬到平房的时候。只是那时的电视节目没给我留下太深印象。1990年到1992年住在平房期间,《射雕英雄传》好像都快播完了。这部剧早在我们搬到平房前就开始播放,搬到平房后播放的是第二部,第二部开篇是个骷髅头冒烟的画面,歌词是:“人海之中,找到了你……”所以,在彩电上看《射雕英雄传》,并非我印象最深的时刻。反而最早在黑白电视机上看《射雕英雄传》第一部的印象更为深刻,第一部开篇是杨铁心和金兵打斗,歌词是:“依稀往梦似曾见……”所以在我脑子里,黑白电视机和《射雕英雄传》紧密相连,没太把彩色电视当回事。

之所以搬到城北后才想起家里的彩色电视,是因为这时电视上又出现了一个火爆全国的节目,我超级爱看,就是《新白娘子传奇》。那音乐一响起,我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新白娘子传奇》播出时,我已经四五年级,比看《射雕英雄传》时懂事了些,对电视节目的理解也更深刻。不过,我一直以为许仙的扮演者是个有点娘娘腔的男性。

那时的电视没有点播功能,错过当天播放的节目,就只能错过了。所以,每到节目开播,我都会早早守在电视机前,几乎一集都没落下。

另外,虽然在这里只住了一年半多,不到两年,但我在这里收获颇丰。比如,我养小动物的水平更上一层楼。此外,我在这里与游戏结缘,具体过程下期再讲。第一次打街机游戏的经历、和邻居打红白机的趣事,以及我拥有的第一台游戏机,这些都发生在这一年半里。在这里,我还第一次玩上了拼装玩具,是matchbox品牌、上海环球塑料生产的斯佩伯爵号袖珍战列舰。

这一年半,我吃得好,能吃到美味的馄饨;住得好,住进了楼房;玩得也好,有游戏机相伴,还有几个好朋友。这简直是我四十年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堪称人生巅峰。

后面再详细讲述吧。周末我要录制视频,下周一再写一期。接着周二到周五要去上海出差,有个展会,我得去忙活。回来又是周末,又要录视频,所以下次更新得等到下下周了。下周一,我会再提醒一下更新时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爱生活 ( 苏ICP备2023004896号|

苏公网安备 3201140201133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4-4 12:44 , Processed in 0.28835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