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二十一章 小龙虾和螃蟹谁厉害?

2025-2-24 11:16| 发布者: 爱生活| 查看: 50| 评论: 0

摘要: 在上一期的回忆里,我分享了住在城北时第一次玩游戏的场景,还有拥有第一台游戏机的难忘经历。实际上,在这片承载我成长足迹的地方,有着数不清的“人生首次”,它们就像岁月长河里的璀璨星辰,照亮了我童年的记忆。 ...

在上一期的回忆里,我分享了住在城北时第一次玩游戏的场景,还有拥有第一台游戏机的难忘经历。实际上,在这片承载我成长足迹的地方,有着数不清的“人生首次”,它们就像岁月长河里的璀璨星辰,照亮了我童年的记忆。就比如,我在这里拥有了第一个拼装模型,现在,不妨让我把曾经玩过的那些拼装玩具,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吧,毕竟之后恐怕不会再提及它们了。

我至今都清晰记得,我的第一个模型是父亲带我去买的。那是位于白下路路边的一家小店铺,模型的具体价格早已模糊在记忆深处,但那个画面却如同昨天发生的一样。它是matchbox品牌,由上海环球塑料玩具生产,是德国袖珍战列舰——斯佩伯爵号。现在想来,那时的我还真有点眼光,matchbox似乎很少制作战列舰以上规模的大船,斯佩伯爵号便是他们家最大的船型了,其他的大多是驱逐舰、巡洋舰之类。matchbox这个来自英国的品牌,品质相当不错,它的产品尺寸适中,价格亲民,做工还十分精致。模型买回来后,父亲陪着我在窗台前,一个零件一个零件,耐心细致地将它拼凑完整,那温馨的画面,成了我童年里最温暖的片段之一。

后来上了初中,我陆续购买了不少matchbox的产品。像“虎”号巡洋舰,这是一款英国在二战后下水的巡洋舰,身为英国品牌的matchbox,自然出过很多英国战舰模型。除此之外,还有苏联T-34坦克、F-14战斗机、德国的半履带装甲车(就是那种前面是轮子、后面是履带的独特装甲车,在许多二战游戏里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以及美国一款搭载迫击炮的吉普车等等。

除了matchbox,我还涉猎了其他品牌的拼装玩具。其中有一个172的法国幻影2000战斗机,那可是我拥有过最大的战斗机模型,比那些matchbox1144的模型大了好几个量级,甚至比成年人的手掌还要大出许多,拿在手里,满满的震撼感。还有一些日本品牌的大型模型,比如三四十公分长的大和号战列舰、金刚号战列舰,以及整个橱窗里最为瞩目的,五十多公分长的美国航空母舰模型,上面还搭载着许多小巧的F14小飞机。这些玩具陪伴我度过了小学到高一的漫长时光,尤其是初中阶段,它们几乎填满了我课余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战舰模型越来越多,到后来,它们足以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大舰队。

这一期内容写完,我也即将搬回新楼房,紧接着就要步入初中的校园了,所以关于这些拼装玩具,就一次性在这里说个够吧。只是,它们的结局令人惋惜。结婚后不久,女儿出生了,由于家里空间有限,整个橱窗都被我的拼装玩具占据,女儿的衣物竟无处安放。尽管我和老婆、老妈有过小小的争执,但内心深处我明白,为了女儿,我必须做出取舍。最终,我亲手将这些承载着童年欢乐与梦想的玩具收拾起来,无奈地扔到了垃圾堆里。

如今我已四十一岁,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忍不住再次怀念起那些陪伴我度过美好童年的小玩具。有句话说得好:当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将你遗忘,那才是真正的消逝。而我,始终未曾忘记它们,所以,它们依旧鲜活地存在于我的心间,从未离去。

好了,话题回到一贯的养宠物小环节。我说过,无论身处何方,宠物总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城北居住的那段日子里,最让我引以为傲的,便是成功养蚕的经历。养蚕这件事,说起来不算什么了不起的成就,毕竟很多人都尝试过,就连我女儿也养过一次。只要能找到桑叶,蚕宝宝们便能茁壮成长,吃得又肥又白。那时候,我的桑叶来源主要是城北白云石矿江边大路旁的一棵桑树。然而好景不长,仅仅半个月,这棵桑树就被我和其他养蚕的小孩薅得干干净净。幸好后来父亲工厂后山城墙上的一棵桑树解了燃眉之急,让我的蚕宝宝们得以继续生存。说起来,父亲工厂的后山简直就是个宝藏之地,现在想想,要是当年跟着父亲在那里“占山为王”,说不定也是一段别样的精彩人生。

这些蚕形态各异,有的白白胖胖,十分可爱;有的身上布满黑色花纹,如同虎皮一般,被称为虎皮蚕。传说,虎皮蚕结出的茧子,黄色的概率相对较高,而黄色蚕茧在蚕茧中是比较珍贵的。

养蚕的过程看似平淡无奇,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但这段记忆对我来说却格外深刻,因为我养的蚕,最终成功破茧而出,完成配对,并产下了密密麻麻的卵,这在养蚕的小孩当中是比较少见的。大多数人养蚕,到了结茧这一步就不再关注,毕竟蚕在茧里要蛰伏许多天,一动不动,很容易被人遗忘,甚至直接被扔掉,很少有人能等到蚕茧破壳的那一刻。

起初,我并不理解为什么大家不等蚕破茧就把蚕茧丢弃,直到亲眼目睹自己养的蚕破茧而出,我瞬间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蚕变成的蛾子实在是有些“不堪入目”。它们一个个肥头大耳,腹部肿胀得像个圆球,用“大腹便便”来形容再贴切不过。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们的翅膀短小得可怜,展开后的长度甚至不及腹部的一半,就像长了一对小短手,根本无法支撑它们飞行。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只要轻轻一碰那翅膀,就会掉一手的粉末,怎么洗都洗不掉,着实让人感到恶心。

凭借这对掉粉的短翅膀,蛾子们根本飞不起来。破茧后,它们只能在鞋盒子里艰难地爬来爬去。一旦遇到异性,便会迅速配对,屁股相对。可配对结束后不久,其中一只雄性蛾子就会死去。雌性蛾子则会继续爬行,一边爬,一边产下小小的、乳白色的卵,不多时,整个鞋盒子上便布满了这些虫卵。

等到所有蛾子都死去,只留下一个布满虫卵的鞋盒子。我清理掉蛾子的尸体,将它们扔到垃圾堆,然后满怀期待地抱着鞋盒子对父亲说:“爸爸,明年我要把这些蚕卵孵出来,接着养。”父亲微笑着答应:“好的。”可没想到,没过几天,父亲就把这个承载着我满心期待的鞋盒子扔掉了……不过说来也有趣,其实在说完那句话后没几天,我自己也把这个鞋盒子忘到了九霄云外,哈哈。

除了养蚕,我还养过一些“无聊”的小动物,确切地说,是非常无聊。

最无聊的当属从野地里抓回来的蛐蛐、蝗虫之类,我把它们放在家里的脸盆里养着。上一期提到,家门口的邻居朋友带我去野地里抓蛐蛐。但那时的我,其实根本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蛐蛐,只要看着像,就一股脑抓回来。结果可想而知,我抓回来的全是三根尾巴的。懂行的人都知道,带着三根尾巴的虫子,怎么可能是蛐蛐呢?说是母蛐蛐吧,又不太像,因为它们的身体有些扁平……现在想想,该不会是野蟑螂吧?唉,直到今天,我都没弄清楚那些到底是什么东西。要是现在让我碰见,肯定见一只踩死一只,可小时候的我,居然还有胆子抓它们玩,真是佩服那时的自己。

肯定有人会疑惑,蛐蛐、野蟑螂、蝗虫这些东西,怎么可能在家里养得起来呢?确实,没有合适的工具还真不行。

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有一样东西——盖饭的罩子。现在的00后可能很少见过,它的形状像伞,上面布满网点,主要作用是盖住隔夜的剩饭剩菜,防止蟑螂、苍蝇爬进去。要是还有人不知道,上淘宝搜“盖饭罩子”就能一目了然。如今,随着冰箱的普及,这东西在大多数家庭已经派不上用场,但淘宝上依然能买到,估计不少人是买回去给孩子盖虫子玩的。

当时我家正好有一个大小和脸盆完美适配的盖饭罩子,把它卡在脸盆上,严丝合缝,那些小虫子就插翅难逃了。想喂它们的时候,我就掀起罩子,扔几片草叶子进去。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蝗虫的食量可真不小,草叶子扔进去没多久,它们就会迅速爬上叶子,从侧面开始大快朵颐,小嘴上下不停地蠕动,就像蚕吃桑叶一样……

至于它们的结局,自然是被老妈一股脑扔掉了。说实话,老妈能容忍我养了将近半个月的这些“奇怪宠物”,已经算是非常包容我了,换作别的家长,估计早就把孩子教训一顿了。也不知道老妈把这些蝗虫扔到了哪里,会不会又去祸害别人家的田地了,反正我是管不着了。现在再回想起来,只觉得浑身起鸡皮疙瘩,实在是太恶心了。

除了这些小动物,怎么能少得了我一生的“本命”——水产呢?

住在城北的时候,我还养过小龙虾和小螃蟹。小龙虾是老妈买菜时买的,我挑了其中最小的一只,放在脸盆里当宠物养。后来,也不知道从哪里,我又搞来了两只小螃蟹,便把它们也放进了脸盆。这两只小螃蟹个头比小龙虾小,所以小龙虾总是喜欢追逐它们。不过螃蟹的外壳坚硬,小龙虾始终无法攻破它们的防御,就这样,两种水产在脸盆里相安无事地共处了一段时间。

小龙虾的食谱可谓是“五花八门”,现在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只要是有机物,它们都来者不拒。

哪怕是看起来最不像食物的东西,它们也照吃不误。就拿梧桐树叶子来说吧,这东西没人吃过,每年南京的路边到处都是梧桐树叶子,还总是完好无损,因为连虫子都不喜欢吃,这足以说明它肯定不好吃。

但我却亲眼目睹,小龙虾用大钳子将梧桐树叶子抓过来,嘴边的小钳子拽着叶子往嘴里送,没过多久,一片巴掌大的梧桐树叶子就被吃掉了一小半。这小龙虾的消化系统可真是强大,连虫子都嫌弃的梧桐树叶子,在它们眼里却如同美味的面包。

后来,这只小龙虾干了一件让我无比生气的事。

前面说过,我把小龙虾和小螃蟹养在同一个盆里,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些甲壳类动物是会蜕壳的。尤其是小螃蟹,体型越小,蜕壳的速度就越快、越频繁。这两只小螃蟹在盆里待了不到半个月,就开始蜕壳了。

可惜它们蜕壳是在夜里,我全然不知。第二天一早,当我再看向盆里时,只看到两片螃蟹背上的大壳,螃蟹却不见踪影——原来,两只螃蟹都进了小龙虾的肚子。

这只可恶的小龙虾,实在是太贪吃了,居然趁小螃蟹最脆弱的时候发起攻击,可怜的小螃蟹就这么惨遭毒手。

至于这只小龙虾最后的结局,我已经记不太清了,或许是开学后被老妈扔掉了吧。毕竟这种小东西随处可见,玩一段时间就容易腻,扔了也就扔了。

好了,关于城北的回忆就到此为止吧。下一期,我就要搬回城南了,因为小巷子的原址已经盖起了崭新的楼房。我的六年级是在新房子里度过的,不过小学的事情我不会过多赘述,明天先简单聊聊新房子的装修,再讲讲考初中的经历,之后就是初中结交的新朋友,以及那些充满新鲜感的校园生活了。从初中开始,我们借助各种杂志,逐渐打开了认识世界的新窗口。关于初中生眼中的世界,我打算单独开一期,好好聊聊1994年,那个充满朝气与好奇的时代里,我们眼中的多彩世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爱生活 ( 苏ICP备2023004896号|

苏公网安备 3201140201133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4-4 12:41 , Processed in 2.38953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