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四十章 高考填志愿

2025-2-24 14:52| 发布者: 爱生活| 查看: 75| 评论: 0

摘要: 上一期终于开启了高中学习篇章,如今高中部分也即将收尾。 刚踏入文科班时,我不过是成绩平平的普通学生。可随后一年,我整天逃课,和同桌出去考古、逃课打游戏,成绩一落千丈,在几次模拟考试中,甚至考到全班倒数 ...

上一期终于开启了高中学习篇章,如今高中部分也即将收尾。

刚踏入文科班时,我不过是成绩平平的普通学生。可随后一年,我整天逃课,和同桌出去考古、逃课打游戏,成绩一落千丈,在几次模拟考试中,甚至考到全班倒数第二。那时,怎么看都觉得大学与我无缘。

然而,不知为何,高三时我突然像变了个人,开始拼命学习。考古不参与了,游戏也不打了,逃课更是彻底杜绝,看上去和普通高中生别无二致。不过,我仍有特别之处,那就是每晚都不上晚自习,显得有些特立独行。其实是因为我觉得在家学习更安静,没人打扰。

高三才开始努力,还能实现上大学的目标吗?答案是肯定的。

如今回想,高三能发奋图强,或许得益于选科正确,我选的文科。文科对我来说不算难,除了数学,其他科目只要多看书,结合参考资料,我都能理解通透。所以学习对我而言,并非苦闷之事,反而充满成就感。

整个高三,在我的努力下,除数学外,其他科目的成绩都稳步提升。

但数学实在让我束手无策,即便我投入全部心思,依旧难以提升。不过,就算我的数学成绩不佳,还是比姐姐略胜一筹。姐姐的成绩十分奇特。

我高三这一年,姐姐已毕业一年,她在我高二时参加高考。从小到大,她的成绩好得超乎想象。举例来说,语文满分150分,你知道姐姐考了多少吗?147分。英语满分120分,姐姐直接考了满分。这成绩,多年来文科状元都鲜少能做到,姐姐就是如此厉害。

可遗憾的是,姐姐最终没能考上大学,只因她数学太差。高考数学满分150分,她仅考了40分,离及格线90分差距甚远。若按100分计算,她的40分仅相当于25分,这样的成绩对于优秀学生来说,实在是“炸裂”。

姐姐的成绩严重偏科。

我的数学也不理想,或许是家族遗传,成绩同样瘸腿。但和姐姐不同,她是真学不会,我则是因整天逃课、上课看书、考古、打游戏等事耽误了学习。高一高二数学落下太多,高三想弥补,困难重重。

但时间不等人,高三才开始认真学习,还没准备充分,就不得不面对高考,此时距离我真正努力还不到一年。

高考前,填志愿是关键环节。之前初中升高中时,我描述过当年填志愿的方式,这里再简单提及。

如今升学志愿是成绩公布后再填,知晓成绩填志愿,不会留下遗憾。可在我们那个年代,是先填志愿再考试,这种情况下,各种意外频发。

比如,有人考前自信满满,填报好学校,考试却发挥失常,与好学校失之交臂;也有人考前信心不足,填报低门槛学校,考试时超常发挥,顺利被第一志愿录取。

所以,那个年代高考,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情况屡见不鲜,如今高考则不存在这种情况。现在成绩出来后填报志愿,考不上只能怪自己志愿填得不合理,分数卡得太死,才上不了理想学校。只要填志愿时保守些,第二志愿填得稳妥些,总能考上大学。我实在难以理解,在先考试后填志愿的规则下,那些没考上大学的人是怎么填志愿的,难道是太贪心?第二志愿和第一志愿填同一档次,卡得太死,这种情况也只能怪自己。

我们那个年代高考,也要填第一志愿、第二志愿,且必须在考试前完成。这种填志愿方式极具挑战性,既要认清自己实力,又要了解各学校受欢迎程度,还得祈求高考时正常发挥。

难度可想而知。

如今学生填志愿,家长都会帮忙参考,很多家长十分用心,不仅为孩子出谋划策,还通过各种渠道咨询。抖音上不是有几位专门帮人填志愿的老师很火吗?天天都有家长找他们咨询。

但我那年填志愿时,老爸却犯了难,因为他什么都不懂。那个年代信息渠道有限,没有互联网,也没有专业老师提供咨询。老爸只是普通企业职工,虽一心想成为文艺青年,却未能如愿。他一直希望我能上大学,从小就督促我学习,可真到填志愿时,因获取信息有限,他根本提不出任何参考意见。

他只能无奈地对我说:“儿子,你自己看着办吧。”

老爸不仅帮不上忙,还振振有词。他觉得我高中三年整天逃课、打游戏、跟着同学玩考古,怎么可能考上大学?他说已做好心理准备,让我随便上个大专,混个三年文凭就步入社会,费心思帮我填大学志愿纯粹是浪费精力,毫无意义。

好吧,老爸说的似乎也有道理。

当然,我绝无任何看不起大专生的意思。在那个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早一年工作意味着更早抓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机遇,也就意味着更多机会。等我写到工作经历时,大家就能看到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纸醉金迷的时代。大专生凭借学习时间短的优势,能更早步入社会,提前占据有利位置。当年各行各业中,大专出身的领导干部真的特别多。

不过要提醒的是,如今早一年工作的优势已不复存在。现在社会各个岗位都人满为患,早出来工作也只是“炮灰”。所以,如今能上大学还是尽量上,毕竟现在上大学也不是难事。

填志愿时老爸帮不上忙,没有父母的帮助,我只能靠自己。

我把填志愿的手册翻来覆去看了好几个晚上,思考着怎样选择才能增加考上大学的希望。

说实话,当时我对考大学毫无信心,就像老爸说的,已做好上大专的准备,我自己也觉得考上大学希望渺茫。

看着高考手册上一个个知名大学的名字,我完全不知所措,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填。一个平时考试只能考到班上倒数几名的学生,想上大学,简直是痴心妄想。

于是,我认真仔细地把大专院校研究了一遍,优先选好了大专志愿。我觉得自己大概率会上大专,所以大专学校一定要慎重选择。

选完大专院校,又到了第一批次本科和第二批次本科志愿的填写,我又犯难了。

这两栏不填太可惜,万一走狗屎运考上了呢?但这狗屎运也不太可能离谱到让我考上第一批次本科,要是真能踩到这“金子做的狗屎”,那运气也太好了,我自知没这福气。

所以,第一批次本科志愿我直接空白,根本没去研究,也懒得费心思考虑,毕竟我根本没希望,花时间在没希望的事情上不符合我的风格。像南大、东大这些优秀学校,我连想都不敢想。

除了大专院校志愿,我在第二批次本科志愿上花的心思最多。即便如此,第二批次本科对我这个学渣来说也是高不可攀,所以我必须另辟蹊径才有希望。

这时,姐姐给了我启示。

姐姐比我早两年高考,遗憾落榜。她语文147分,英语满分120分,却因数学40分与大学擦肩而过。最后,姐姐上了本地一所知名大专学校,几十年来,这所学校为南京各行各业输送了不少人才,校友众多。

顺便提一下,学历这东西,有固然好,没有也不必过于纠结,人生道路漫长,优秀的人在哪都能发光。就像我大专毕业的姐姐,她的人生比我成功多了,等讲到工作时再详细说。

回到填志愿。

我考大学那年,非常巧合,正好赶上全国第一次大学扩招,这对我来说是个极大的利好。

因为大学扩招,各大学和大专都在努力发展。比如我最终填报的那所大学。

这是一所专业性大学,按常理,它应该只有生化环材类专业,培养的也是这方面人才。放到今天,这妥妥是个“天坑学校”,毕竟全是天坑专业。

所谓“天坑专业”,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快速传播的产物。全国学生和家长相互比较就业和薪资后,一致认为计算机专业最好,生化环材专业最差。

其实并非如此,选专业不能只看就业和薪资前景,还要考虑个人兴趣和社会发展需求。生化环材这些专业,薪资可能不高,但就业面广,且专业性强。

算了,我是在写自己的回忆录,不是评价大学专业,专业好坏就不多说了,回到正题。

我考大学那年,碰上大学扩招,这所生化环材学校也想借此机会发展壮大,除生化环材专业外再求突破,于是开设了新专业——法学。

但第一年开设新专业,师资力量、校园校舍等各方面都不足,怎么办?恰好,另一所大专学校也想发展,这所大专学校很早就有法律相关专业,南京的检察院、法院很多人都毕业于该校,后来我在检察院实习时就遇到好几个。

这所大专学校想更进一步升为本科院校,而那所生化环材本科学校也想借扩招机会发展法学专业,双方一拍即合,成立联合培养模式,通俗说就是两家合办。

我一看就知道,这所学校肯定没什么人报。因为大家都希望自己是纯粹的某大学学生,联合培养,到底算哪边的人呢?谁也不想被人议论。

而别人的这种心理,恰恰是我的机会。

对于平时只能考到班上倒数第二的我来说,唯一的希望就是往人少的地方去。人多的地方,我这种学渣哪能挤得进去?所以,我毫不犹豫在第二批次报考学校栏填下了这所学校及专业。我对自己有多没信心呢?第二批次院校能填两个志愿,我却只填了这一个。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大学志愿共四个空格、四项栏目、四次机会,我只填了一个。

我觉得,作为学渣能上本科已是莫大的福气,就算考上,也得考这种没人选的学校,面对热门专业的竞争,我实在没信心。

另外,我选择这所学校还有个原因,就是姐姐在那家参与合办的大专学校学习。还记得我初中升高中时怎么填志愿吗?姐姐填哪个学校,我就填哪个学校。

既然父母无法指导我的人生道路,那我的人生就再一次追随姐姐的脚步。

对于姐姐,我一直在追赶,或许一辈子都追不上,因为她实在太优秀了。

大学志愿填好了,但未来大学生活会遇到什么“坑”,此时我心里毫无头绪。事实上,这种联合办学模式对学校来说是好事,本科院校可扩展师资力量,积累办学经验,为将来开法学院打基础;专科学校也能借此增加教学本科生的经验和资历,为未来升为本科院校积累资本,两家学校实现双赢。

事实证明,这两家学校的做法很明智。最后,一所成了国内知名一本,另一所成了二本学校。

但这可苦了我们这些学生,我们班能顺利毕业,同时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的,连一半都不到。

我们班按统招本科招生,由大专学校培养,可毕业时却由本科学校把关,严格程度超乎想象。

如今都说大学要宽进严出,可又有几个学校真正做到了?99%的大学生还不是顺顺利利毕业?

而我就读的学校和专业,因培养和考核不在同一学校,导致一半以上同学没拿到学位证,你敢信?甚至还有人毕业证都拿不到。

这算不算最早的宽进严出?我敢说,全中国大学都找不出第二个毕业率比我们班还低的班级了。

我们这不仅是试点办学,还顺带把宽进严出也试点了,哈哈哈……

大学的事以后再说,明天,我会讲讲考大学的过程,以及考完后的各种惊喜和奖励。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爱生活 ( 苏ICP备2023004896号|

苏公网安备 3201140201133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4-4 12:45 , Processed in 0.5224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