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回溯那段难忘的大学生涯。 高中毕业之后,我迎来了一个格外轻松愉悦的暑假。由于考上大学,老爸满心欢喜,给我购置了一台电脑。整个暑假,我无拘无束,尽情玩乐,仿佛要把高三压抑许久的娱乐时光都补回来,彻底玩了个痛快。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短短两个月的暑假转瞬即逝,我也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 大学四年,堪称我长达十六年求学生涯中最为惬意的时光。但轻松的日子往往也意味着回忆的匮乏。 说来有趣,大多数人对大学生活都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而我的大学记忆却远不及高中那般丰富。这也导致在这本书里,关于大学阶段的回忆篇幅比不上高中部分。其实,这背后是有诸多缘由的。 首要原因在于我是一名走读生。在那个年代,许多大学都坐落于市区,本地人上大学相对便捷,就拿我来说,我的大学距离家不过四五公里,甚至比高中还要近。骑着那辆破旧的二手女式自行车,“咕叽咕叽”二十分钟便能抵达学校。既然学校允许走读,我自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走读。许多本地同学也和我一样,只要学校允许,都纷纷选择走读。 如今的大学生或许很难理解这种情况。当下大学为了扩招,增加学生数量,大多建在大学城。而大学城的选址一般都在人烟稀少之处,这样才能有大片土地用于建校。在这样的大学城上学,即便家在本地,往返也极为不便。大学城距离居民区最近的都有二三十公里,试想一下,每天上学、放学都要乘坐公交、地铁,奔波几十公里,实在不太现实。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需要住校。 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出入各大校园,深切体会到如今大学生活的模样。大学城占地面积广阔,生活设施完备,学校里食堂、超市等一应俱全。学生们在大学城内就能完成从学习到生活的所有事务,可以说,现在的大学生活与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隔绝,这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保护,也创造了更优的学习条件。 不过,在我们那个年代,选择走读也有诸多好处,至少对我个人而言,益处多多。 别的好处暂且不提,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拥有了更多独处的时间。直白来讲,就是我有更多时间独自在家玩电脑游戏。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我对走读情有独钟,其他一切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当然,走读的好处不止于此,还有一个显著的优势,那就是省钱。 那时候的大学学费相当便宜,一年仅需4000块钱,而且除了书本费,几乎没有其他繁杂的费用。不像高中时期,各种七七八八的费用层出不穷。实际上,我上大学的花费比高中还要少。高中一学期学费1800块,一年就是3600块,再加上书本费以及其他杂项费用,算下来高中和大学的费用相差无几。 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大学需要住校,住宿费便是超出高中费用的主要部分。一年一千多的住宿费倒也不算贵,但一日三餐以及生活用品都需要在学校附近购买,这些费用加起来构成了大学生的生活费。一旦算上生活费,整体开销就大幅增加了。所以,大家普遍感觉大学比高中费钱,主要就是因为生活费这一块。有些不太懂事的孩子,除了基本生活开销,还在精神生活和娱乐项目上花费颇多,如此一来,生活费便成了一个无底洞。 但我与他们截然不同。我上大学不住校,费用自然就和高中时相差无几,无非就是每天中午在学校吃一顿饭。由于大学晚自习不强制,我也从不选择在学校上晚自习,晚饭回家吃即可,所以吃饭的费用非常稳定,就只是中午那一顿。 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在大学里吃饭有多划算。那时候的大学食堂饭菜价格低廉,一个荤菜只要一块到一块五,一个素菜五毛或者一块钱,花三块五毛钱就能吃得相当不错,比高中还要省钱。 要知道,我们高中学校面积较小,当时没有食堂,只能从家里带饭到学校的炉子上蒸,或者在学校旁边的小店吃面条。要是想稍微改善一下伙食,吃一碗牛肉面就得五块钱。哪像在大学里,花四块钱就能吃上三菜一汤,很多步入社会的人都喜欢在学校食堂吃饭。我如今也是如此,去大学城工作时,就会顺便在大学里就餐,着实省钱。 所以,从大学开始,一直到工作、结婚、生子,我都堪称是让家长省心的孩子,不仅为老爸节省了不少钱,也让他少操了许多心。 这便是我大学四年回忆较少的原因。我的四年大学生活与外地同学不同,缺失了住校和宿舍生活的记忆,相较于普通大学生,我的大学生活少了很大一部分。 说到那些外地来的同学,他们别无选择,必须住校。我曾去他们的宿舍参观过,住宿条件还算不错,是四人间,一年的住宿费好像是八百块,还是一千块来着?我没住过校,记不太清了,反正价格挺实惠的。只是有些遗憾,那个时候宿舍好像还没有安装空调。 除了不住校,还有另一个关键因素导致我对大学的回忆较少,而且这或许是最重要的因素。 那就是我大学的时间分配。 我这个人向来比较随性,自己的糗事、内心想法都敢于袒露。但无论是写回忆录,还是设想墓志铭,总有一些内容不太适合写进去。 就比如在大学四年里,占据我几乎一半时间的娱乐活动——玩游戏。我几乎每天按时回家,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玩得昏天黑地。可打游戏这种事,要怎么写进回忆录呢? 难道我要记录某年某月某日,我玩了某个游戏?这样写出来的不过是流水账罢了。况且游戏相关内容也不太适合在此处记录。我喜欢在周末制作视频,内容大多是一些小众的单机游戏。我也会在适当的时候,把那些快要被人遗忘,但我印象深刻的游戏制作成视频,这也算是我独特的回忆录形式吧。 如果要把我大学四年玩过的游戏列成一个清单,恐怕能写出三五千字,都足够单独成一期内容了。但请放心,我不会这么做。 接下来,说说为什么大学生活里我会把这么多时间花在游戏上。 大学和高中截然不同,大学老师不会布置具体的作业。老师下课的时候最多会说,请同学们回去关注某一本书,书中对某个问题有详细阐述,有助于加深大家对该问题的理解。一般这就算是大学老师布置的作业了,而且布置完之后老师也不会检查,同学们是否真的按照老师说的去看了某本书,老师根本无从知晓,一切都依靠同学们的自觉性。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我的课余时间多得超乎想象,在之前十二年的学生生涯中,我从未享受过如此宽松的学习方式。 但如果有人认为在这种宽松的教学模式下,我会变得肆意放纵,那就大错特错了。 上大学的我和高中时判若两人,变化之大让人难以想象这是同一个人。 想想看,高中的我是什么样的?不听话、爱逃课,逃课去打游戏、去考古,和同学一起调皮捣蛋,几乎没干过什么正经事。 但大学的我呢?整个人就像脱胎换骨一般,变得格外乖巧、内向,不爱交际。而且,大学四年我几乎从未逃过课。我说“几乎”,是因为我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像我这么调皮的人,上了大学没人管束,竟然没逃过课? 我绞尽脑汁地回忆,大学四年到底有没有逃过课呢? 就拿我最喜欢的逃课玩游戏这件事来说。当时,有个大学同学家里已经有PS2游戏机了,他邀请我去他家观摩。我清楚地记得,我们是在正常课程结束之后去的,我俩都没有逃课。 也就是说,哪怕是为了我最热爱的游戏,我也不会逃课。 结合我的记忆中完全没有大学逃课的片段,以及即便为了游戏我也不逃课这两点,可以断言,我大学期间真的没逃过课。 我真是太佩服自己了,上大学居然没逃过课,我简直就是个听话的乖宝宝,值得给自己点个赞。 当然,我不逃课并不代表其他同学也不逃。由于管理宽松,大学一直是逃课现象的高发区。 我印象极为深刻,有几个特别贪玩的同学,整天逃课。每天晚上,他们在外面的网吧通宵玩游戏,到了早上该上课的时候,别人都去上课了,他们却在大白天呼呼大睡,睡到中午才起床。老师上课前一点名,这几个人总是不在。 后来,这几个逃课“高手”学聪明了,想出了各种逃课的招数。比如找别人代为点名。反正老师也不太记得每个学生的模样,当老师点到他们的名字时,他们就会找关系好的同学帮忙喊“到”。 老师喊:“某某某。”下面就有声音回应:“到!”老师便以为点到了。大学老师不像高中老师,不会时刻陪伴学生,所以很难分辨出这种代喊“到”的情况。 不过,也有一些记忆力特别好的老师,能够识破他们的小伎俩,有时候会当场点破,给他们记上一次缺勤。 与这些同学不同,我和我的好朋友,就是那个家里有PS2游戏机的同学,反而都不逃课。最爱玩游戏的我们俩,在大学里却成了乖乖学生。 我在大学变乖,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我的性格发生了变化,变得有些内向、孤僻,不爱凑热闹。其实也不算特别内向,只是我不太想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聊的游戏上,这里说的就是竞技游戏,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电竞,我觉得电竞超级无聊。我尝试过这类电竞游戏,偶尔那几个逃课的同学放学时会喊我一起玩,我偶尔也会陪他们玩一会儿,但一到晚上要吃饭的时候,我就回家了。 倒不是我竞技游戏打得不好,我自己家里有电脑,无论是CS还是魔兽,我都能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我玩雷神之锤3,也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QUAKE3,都能打败困难难度,地狱难度下也能与之一较高下。改天我得想办法录个雷神之锤3的视频。和这几个同学玩CS,我就是横冲直撞,他们也不是我的对手。我就是单纯不喜欢玩竞技游戏而已。 变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家里有电脑,我更喜欢一个人坐在电脑前,沉浸在单机游戏那些细腻的故事和动人的情节之中,就如同在看一部电子小说。但与小说相比,游戏带来的感官刺激更为强烈,精美的画面还能与之互动。 算了,不再赘述了,一说游戏我就收不住话匣子。回到本期主题,为什么我的大学回忆比高中少。 因为我的大学生活较为纯粹,绝大部分时间,要么在学校里学习,要么回家独自沉浸在单机游戏的世界里。而独自体验单机游戏的内容,不太适合写进回忆录里。 关于那些爱逃课同学的结局,我先提前透露一下,也算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学位证书不会说谎。在大学回忆的最后一期,学位证书发放时,他们会再次登场。 虽然我的大学回忆录内容比高中少,但也还是有一些值得记录的事情。比如大学期间勤工俭学的经历,我和数学之间的爱恨情仇,大学玩游戏时的趣事,几个早期的联机游戏,我担任体育委员的故事,以及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嗯,唯独没有爱情。 |
Archiver|手机版|爱生活
( 苏ICP备2023004896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4-4 12:43 , Processed in 1.81844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