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向来是令人向往的工作岗位,其显著优势在于稳定。这种稳定,既体现在收入方面,也涵盖岗位本身。公务员不会遭遇35岁危机,即便过了35岁,依然有持续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空间。 反观社会职场人士,在度过25岁到40岁这段职业黄金期后,职业生涯往往急转直下,陷入艰难境地。像我这种频繁跳槽、一直在私营小企业打转的人更是如此,到了40岁,职业生涯基本也就走到了尽头。 当然,并非所有社会人都像我这般境遇。倘若能进入大型国企、上市公司或行业龙头企业,还是可以拥有不错的职业发展,这也正是当下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的优先选择顺序。 不过,人生的道路无论怎样选择,都是一条只能前行、无法回头的路。正如我上一期提到的,我有着超越阿Q精神的心态,所以,我走过的每一段人生路,都是我的最佳选择,都有着独特的风景。至于我的职业生涯,经过我的生动讲述,看起来可比公务员的工作精彩许多。 言归正传,接着上一期我考公务员失败的话题继续。我最后说过,考公务员失败是上天对我的眷顾,并非坏事,对吧?我给出了两条理由,一是我工作随性,干得不顺心就想辞职,而公务员工作相对枯燥,我极有可能辞职;二是如果从事公务员工作,我很可能憋闷难受,甚至憋出内伤。上一期已经阐述了第一条理由,这里详细解释一下第二条原因。 首先,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现在写的这本回忆录。假设当年我考上了公务员,那今天还能写这本回忆录吗?肯定有人会质疑,做公务员怎么就不能写回忆录了?写回忆录的公务员、大领导不是大有人在吗?但我想说,此回忆录非彼回忆录。 看看我写的内容,都是内心真实的想法,对吧?往后写到工作经历时,展现的也是市井社会的真实模样。社会总体是文明、进步、积极向上的,但在这本回忆录里,并不全是正面内容,我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角色,也有圆滑、世故、功利的一面。说实话,像我这样写回忆录的,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没见过第二个人如此写法。 我为何要这样写?因为做真实的自己,表达真实想法,感觉特别畅快。我不是什么好人,但也绝非坏人,我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没什么可隐藏的。有些人永远无法理解,一辈子戴着面具生活有多累,心里一直憋着有多难受。所以我才写这本回忆录,因为我憋不住,我就是这么随性的人。 但公务员能像我这样写回忆录吗?当然不能,即便有少数公务员写了,他们的回忆录与我的也有着本质区别。并非每个公务员都能写回忆录;即便写了,也得更多地考虑对社会和政治生态的影响,不能像我一样随心所欲、畅所欲言,这便是公务员与一般职业的差异所在。 为何不是每个公务员都能写回忆录呢?今天换个角度,从法学专业的法理角度来理解,挺有意思的。我们都知道,法学中有个理论叫权利与义务对等,即享有什么权利,就需履行相应的义务。 公务员群体由组织授权,在个人待遇上也受到组织的照顾,这些都远超普通人。因此,相对应地,他们比普通人多了一些义务,比如更严格的道德要求、谨言慎行的行为规范等。 组织,通俗来讲,就是一群人为了共同目标,在一定规范下,按一定分工聚合在一起,相互配合、共同奋斗的团体(这纯属个人理解)。组织与个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一个有经济实力的组织为成员提供庇护,这是组织赋予个人的权利;个人在组织的保护下,享受福利的同时,要遵守组织纪律,为组织贡献力量,这是个人对组织应尽的义务。 对于一个组织而言,最基本的规范就是组织成员要发出共同的声音,这是组织力量的源泉,也是组织成功的关键。无论是大型组织还是小型组织,都要朝着共同目标前进,发出一致的声音。比如一个小企业,其目标是盈利,企业里的每个人都说“我要挣钱”,这就符合优秀组织的标准。 但如果一个企业中不同人发出不同声音,这个组织就岌岌可危了。比如企业总经理说本年度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削减所有费用;可董事长却唱反调,称公司利润无所谓,要先提升销售额,费用随意花。两人意见相悖,员工就会无所适从,不知该听谁的,这样的企业不垮才怪。 不仅组织领导不能随意发声,普通员工也不能乱说话。例如总经理提出今年销售额要达到十个亿,让所有人围绕此目标工作,可底下员工却议论纷纷:“哎哟,那个总经理真会画大饼,去年才完成三个亿,今年要干十个亿,做梦呢。”“可不是嘛,总经理根本不专业,行业龙头一年才做六个亿,却要我们干十个亿,简直扯淡。”而且这些员工不仅嘴上说,还把这些言论写下来发布到网上,这样的企业还能经营得好吗?长此以往,必然崩盘。 公务员也是如此,他们享有权利,就必然承担相应义务。享受更好的待遇是他们的权利,那么对自身进行更严格的管理、谨言慎行就是他们的义务。而我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因为没考上公务员,我在社会上独自闯荡,不属于任何大型组织,基本就是单打独斗,所以我写的东西只代表自己,表达起来自由得多。 但权利义务对等这一概念,并非仅适用于组织内部成员,任何人都要面对。国家为个人的生活、工作和经商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和广阔的市场,这是国家赋予个人的权利,那么个人就有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权利与义务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往深了说,是谁建设了这个国家?是谁推动国家走向富强?是谁构建了统一而广阔的市场,让每个人拥有在和平稳定环境中赚钱的权利?所以,我们理应履行义务,至于支持谁,不言而喻。 如此看来,公务员确实不太适合像我这样写回忆录。不同的人看待同一问题,角度各异。我作为局外人、旁观者,能用权利义务对等来解释这个问题。而局内人,也就是公务员自身,对于遵守规范的动机,不能单纯从权利义务对等的角度去理解,甚至公务员之间也不能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权利义务对等听起来很有道理,连我自己都差点被说服了。但如果不从这个角度解释,公务员为何要遵守更严格的规范呢?这个问题我就不回答了,局内人心中应该比我更清楚,我这个外行人就不妄加揣测了。 不过也有公务员写了回忆录,很明显,他们写的和我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我的回忆录,纯粹是字面意义上对自己经历的回忆;而他们的回忆录,不仅是回忆,还带有一定的工具属性,不可能像我一样完全记录内心真实想法。他们的回忆录更多地要考虑对社会和政治生态的影响,必须起到增强凝聚力的作用,不可能像我的一样全是个人内容,甚至包含自私、投机的部分。倘若公务员像我一样表露内心真实想法,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肯定有人会问,公务员就不能表露内心了吗?公务员也是人啊。再说了,管得了别人嘴上怎么说,还能管得了别人心里怎么想吗?没错,公务员也是人,也可能会口不对心。即便如此,这个职业依然不能毫无限制地表达,道理很简单。确实,管不住别人心里怎么想,但如果连嘴上说什么都管不了,就更无法管控别人的内心想法了,对吧? 所以,没能考上公务员对我来说是一件幸事。从高中起,老师就评价我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像我这样喜欢表达自己、怼天怼地、不吐不快的人,做公务员真的会憋出内伤。如果真做了公务员,又不能写这些东西,我估计就只能昏天黑地地打游戏来消磨时间,今天的我也会是截然不同的模样。 对了,本期最后,为了避免误导读者,再多聊一点关于“吹牛逼”的事情。看了今天这期内容,是不是觉得我是个满嘴放炮、怼天怼地的人?有没有一种啥都敢说、快意恩仇的感觉?有没有自己也想去开本书,或者上网尽情表达自己,上喷天、下喷地、中间喷空气的冲动? 其实这些都是错觉。事实上,我运用了一种比较隐蔽的修辞手法——吹牛逼。这种修辞手法在其他地方不多见,但在酒桌上几乎每场都能见到。在酒桌上,你们肯定遇到过这样的人,端起酒杯就跟你称兄道弟,什么大话都敢说,比如:“兄弟,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以后有啥事儿,给哥打个电话,哥给你摆平!”还有:“小XX啊,你的情况我都了解了,以后但凡有机会,你放心,肯定给你安排!”诸如此类的话数不胜数,这种情况在各种商务宴请的酒局上屡见不鲜。 但对于他们说的话,你要是当真了,那可就太天真了。这些人在酒桌上吹得天花乱坠,酒醒之后,你再给他打电话,他可能连你是谁都不记得了。没错,这就是事实。在这个社会,真正想要混得好,靠搞关系是行不通的,还得靠硬实力。所谓的有关系,也是有实力的人之间的关系,没实力的人,陪着凑个热闹,安心做个配角就好。 包括我自己,在书里摆出一副怼天怼地、啥都敢说的样子,也属于一种“吹牛逼”,和酒桌上的吹牛类似。可千万别有人真信了,跑去有样学样,真的开本书,或者跑到各大论坛张口就喷。我确实说自己怼天怼地了,但那只是吹个牛逼而已。我真的怼天怼地、胡乱喷人了吗?我写的东西真的是毫无保留、直进直出的吗?其实并没有,对吧? 还好,绝大部分人都能明白这一点。之所以点明,只是担心真的误导个别不动脑子的人。现在不是流行一句话嘛:这个世界傻子太多,骗子都不够用了。不过能看到这里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所以,我可能是多虑了。 好了,第五十一期,大学生涯就到此结束。后面,将正式进入职业生涯。前面无数次提到,中国的市场非常广阔,对吧?那就借助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大家切实感受一下,中国这个广阔大市场所带来的无限机遇。 |
Archiver|手机版|爱生活
( 苏ICP备2023004896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4-4 12:43 , Processed in 2.5675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