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有两位交情深厚的朋友,上一期讲了来自国企的那位,今天,就轮到说一说另一位——“润滑油站老头”。 润滑油站老头和师傅的关系极为要好,其中缘由诸多。首要原因和师傅的另一位朋友一样,他俩年龄相近,相仿的人生阅历让他们有着聊不完的共同话题。实际上,润滑油站老头比师傅还要年长一些,那时大概已经五十七八岁了。他个子不高,身形瘦削,可整个人看起来精神矍铄,十分硬朗。 第二个原因,在于润滑油站老头所在工作单位生产的产品与我们公司的类似,都是油站系统。只不过,他们专注于润滑油站系统,而我们做的是动力油站系统。同行之间那种惺惺相惜的情感,在他们之间也有所体现。 还有第三个原因,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层互相借助的关系,这一点,后面再详细说。 先来讲讲润滑油站老头的背景。他来自常州的一家私营企业,这家企业的主业是机械设备。在21世纪初,苏锡常地区,尤其是常州和无锡,无数小型机械厂、设备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各自的行业领域里发展得风生水起,即便到了今天,依旧如此。当年的许多小机械厂,历经多年打拼,不少都已发展成颇具规模的大厂,一路走来,着实不易。 这家私营企业最初是做润滑油站系统的,他们与西安这个客户是何时建立合作关系的,其中有怎样的渊源,我一概不知,毕竟这并非我所在的企业,我只能从师傅透露的信息里了解一二。据说,这家私营企业能与客户搭上线,润滑油站老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在我来这里工作的时候,这家私营企业扩张势头正猛,每年在这个客户处就能承接一两个亿的业务。 一两个亿的业务量,对于一家早期的私营企业来说,那可是相当关键。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很多乡镇企业一年的产值才不过几千万,即便如此,都已经算是发展得很不错了。而他们家仅靠这一个客户就能做到一两个亿,润滑油站老头的功劳不容小觑。 这里有必要稍微解释一下,为什么这家企业能做到一两个亿的业务,而我们却做不到。简单来讲,我们的产品是动力油站系统,主要作用是为轴流风机静叶提供动力油。动力油站运行压力高,日常工况就能达到20兆帕,并且还配备了伺服控制系统,所以技术含量相对高一些。 然而,技术含量高并不意味着价格就高。动力油站系统虽然压力高,但总体流量小,选用的油泵都是小流量的高压柱塞泵。这种柱塞泵体积小巧,虽说价格也不便宜,可与超大流量的润滑油螺杆泵相比,还是便宜了许多。 至于伺服控制系统的技术含量,其实并没有多高,用的是现成的进口伺服阀,按照程序组建油路即可。搞明白原理后,乡镇企业实际上也能够生产。 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的动力油站系统看似存在技术壁垒,实际上不过是沾了市场发展早期物资短缺、技术落后的光。等市场真正发展起来,大家其实又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所以,在技术壁垒并不显著的情况下,就只能比拼材料成本了。正是因为我们整套系统规模小,使用的材料也少,材料成本自然就低。每台风机所配备的动力油站系统,销售价格在15-40万之间,而配套的润滑油站系统价格则在80万-300万之间,他们的产值至少是我们的四倍以上。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工厂做到三四千万产值的时候,那家私营企业已经做到一两个亿的原因。 这位润滑油站老头开展业务的方式和我师傅差不多,流程也类似,甚至他也带了个年轻助理,这点如出一辙。不过,他和师傅也有不同之处,他不会像师傅那样用小本本记录业务信息。 润滑油站老头只专注于攻克关键事务,与客户的关键人物搞好关系,而具体的对账和报价等事宜,他一概不过问。具体对账工作,他交给自己的小助理去处理,报价则会从厂里带来一位年轻工程师负责。 这就和我师傅截然不同了。同样是带助理,我刚来的第一年,就像个“陪吃、陪聊、陪睡”的“三陪”人员,没事的时候只能在宾馆躺着打游戏,业务上的事,师傅一个人全包揽了。报价师傅自己就能搞定,不需要工程师帮忙,至于对账这种事,我连账本的影子都没见过,想想真是无奈…… 这位润滑油站老头是常州人,饮食习惯偏清淡。西安的美食大多偏辣,有些人对这些辣味美食情有独钟,可润滑油站老头却无福消受。他曾笑着抱怨,自己一吃辣,屁股就疼……嗯,毕竟年纪大了,肠胃功能不如从前,这也实属正常。 润滑油站老头每次吃饭,都会请招待所的厨师单独为他处理食材。他常常去镇上的菜市场买些鱼之类的食材,让食堂做成清水煮鱼。到了合适的季节,他还会从老家常州带来螃蟹,让招待所帮忙单独烹饪。说到这螃蟹,后面还有故事呢。 因为早期我们都住在同一个招待所,所以每天晚上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吃饭。我和师傅经常蹭他的鱼或者螃蟹吃,当然,我们也会点一些当地的特色菜,只是他不太爱吃,毕竟不合他清淡的口味。 起初,润滑油站老头行事颇为低调,没有显露出什么特别之处。师傅跟我说过他很有钱,但我对他到底多有钱,并没有什么具体概念。 大概过了一年,有好长一段时间在招待所都没见到润滑油站老头的身影。一开始我也没太在意,毕竟平时也不是天天碰面,一段时间不见也属正常。 直到有一天,师傅告诉我,润滑油站老头邀请我们去他的办事处吃饭。哦~~,难怪在招待所看不到他了,原来是在西安设立办事处了。以前大家都住招待所的时候,经常一起吃饭,如今他们公司有了办事处,自然就不再常住招待所了。这可是好事呀,乔迁之喜,邀请我们吃饭也是人之常情,我们当然欣然赴约。 我和师傅在工厂门口打了辆车,前往润滑油站老头的办事处。这个办事处位于一个住宅小区内,他们巧妙地将民宅改造成了办事处,不得不说很有想法。 一进门,便能感受到办事处装修得十分豪华。地面铺设的是镜面瓷砖,人站在上面,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完整的倒影。办公桌也是那种厚重的红木样式,尽显奢华。润滑油站老头和他的小助理、工程师满脸笑容地在办事处里迎接我们,随后把我们请到会议室用餐。 这个开在民宅里的办事处带有厨房,他们可以直接在办事处解决吃饭问题,宴席自然也就设在这里。这顿饭,让我对润滑油站老头有钱的印象更加深刻了。当然,此时的印象还只是流于表面,我原以为他只是比较有钱罢了,后来才知道,他远比我想象中还要富有…… 宴席上的菜品倒比较家常,有很多润滑油站老头爱吃的鱼和螃蟹,菜品里完全没有辣椒,也没有过多的油,十分清淡,很符合苏锡常地区人们讲究少油少盐少辣的饮食习惯。 润滑油站老头拿出来招待我们的酒倒是相当高档,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喝五粮液。说实话,口感不太好,感觉很辣,就跟辣椒水似的。不过有钱人似乎都爱喝五粮液,这酒出现在宴席上,倒也不算突兀。 润滑油站老头看出师傅挺喜欢喝这五粮液,便举起酒杯,开始闲聊起来:“人这一生啊,匆匆而过,一定要善待自己……”我和师傅连忙点头称是。“所以呢,喝酒,也要喝好酒。”他接着说,“我平时在家里,一般的酒根本不喝,只喝五粮液。” 嗯,之前就听说润滑油站老头挺有钱,有钱人喝五粮液,倒也不稀奇。不过若不是师傅提前告知,单从外表看,我还真看不出他是个有钱人。润滑油站老头平时十分低调,穿着普通,不像上一期提到的锅炉电机老头,穿得那么招摇。润滑油站老头站在人群中,一点也不显眼,甚至很容易被人忽视。 酒过三巡,大家开始随意聊天。润滑油站老头告诉我们,他在西安买了几套房子,有的用于自住,有的则用来做办公室,像这间办事处,就是他买来当办公室用的。等等……听他这么一说,好像这些房子并非公司购置,而是他个人购买的?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之前的认知太肤浅了。我一直以为这个办事处是他们公司开设的,没想到是润滑油站老头自己买的房子,而且他在西安可不止买了这一套,而是好几套。虽说2008年左右西安的房价不算贵,但几套房子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让我对润滑油站老头的财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还没完呢。吃饭的时候,润滑油站老头还拿我的事情来调侃师傅。他指着我,对师傅说道:“还有啊,动力油站老头,不是我说你,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就不能多教教小徒弟,让小徒弟多担点责任吗?年轻人不锻炼,怎么能成长呢?”接着又指了指他自己的小助理,说:“钱,也不要看得太重,要多分一点给年轻人……你看,我挣那么多钱,全留给自己有什么用?根本花不完。每年我都给小助理分四十万,年轻人嘛,结婚、生子、买房,到处都要用钱啊。”他一边说,一边还瞄了瞄我。 我心里明白他的意思,不过我表面上很淡定。虽说听到他说出四十万这个数字时,我还是有点惊讶,毕竟那可是在2008年,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年轻,一年能挣到四十万,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关键是,这份工作还挺轻松。 但我这个人,向来不太容易受他人和环境的影响,也从不羡慕别人。他看似是在关心我,实则是想扰乱我的心智,可惜这对我来说都是徒劳。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明白环境与命运之间的关联。 在这个世界上,不同的人成长环境各异,际遇自然也大不相同。网上有个被用滥了的例子:在中国出生的人和在叙利亚出生的人,命运能一样吗?这个例子逻辑上固然没错,但想要借此说服别人,却很难做到。为什么呢?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会对成功人士心生不服,为自己的平庸生活感慨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可是……却没有人愿意出生在叙利亚。即便中国和叙利亚这个例子符合逻辑,却没什么实际用处。人心是讲逻辑的吗?人心往往是不讲逻辑的。所谓关心则乱,更何况是关乎自己的事情,就更不会理性对待了。你拿叙利亚举例,即便逻辑无误,别人也会觉得你在诅咒他,说不定当场就会反驳你:“你才叙利亚,你全家叙利亚”。所以这个例子并不合适。既然不合适,那就找个更恰当的,就拿我们自己国家的事情来说,润滑油站老头的小助理和我之间的对比,就是现成的例子。 我在城市里长大,而小助理成长于乡镇,我们两人的际遇能一样吗?面临的发展机遇能相同吗?对面的小助理,就出生在那家乡镇企业隔壁,长大后,正好赶上了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这家乡镇企业从无到有,做到了几个亿的销售额,那些跟着企业一起发展的周边邻居,都享受到了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在那个年代,乡镇企业发展的红利和城市青年基本没什么关系。当时,这家乡镇企业几乎不从外面招人,原因很简单,想招也招不到。你想想,像我这样在城里长大的人,会去一家乡镇企业上班吗?根本不可能,对吧。包括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在上个世纪90年代,你会离开城市,去一家前途未卜的乡镇企业工作吗?要知道,乡镇企业发展初期,工人的月收入也就几百块,让一个城里毕业的大学生去乡镇企业拿着几百块的工资,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根本不现实。 再说说小助理的成长经历,他只有高中学历。最初是借着乡镇企业招工的机会进厂打工,一开始只是个普通工人,每个月拿着几百块钱的工资。后来,因为他在人际关系处理和为人处事等方面,在一众年轻工人中表现出色,被润滑油站老头挑选出来,带在身边培养。最终机缘巧合之下,润滑油站老头拿下了西安这个大客户,小助理也跟着一路飞黄腾达。 这样的成长经历,是一般人能够复制的吗?首先,这几乎排除了所有大学生。寒窗苦读十六载,最后却去一家乡镇企业做工人,拿着几百块的工资,谁会愿意?就算有人愿意,又怎么能保证自己在一群年轻人中脱颖而出呢?要知道,润滑油站老头的小助理为人机灵,说话滴水不漏,做事缜密周全,绝对是出类拔萃的人才,甚至比我还要优秀。就算去掉大学生的光环,把大学生和小助理放在一起竞争,大学生也未必能盖过小助理的光芒,想要脱颖而出被润滑油站老头选中,可不一定能成功。 所以,小助理所拥有的人生际遇,也就是乡镇企业大发展的风口,从一开始就与我无关。事实上,在这家乡镇企业上班的,全是本村或者隔壁村的老乡。润滑油站老头就是本村人,而小助理是隔壁村的。如今,这家乡镇企业肯定也有不少大学生员工了,但我估计,大部分应该都是本地人,毕竟现在大学教育普及了,到处都有很多大学生。 而我呢?十多年之后,我也抓住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依靠的是城市发展的红利。当我抓住这个机遇的时候,别人会羡慕我吗?同样不可能,因为我所抓住的机遇,也和其他人没什么关系。这个机遇需要满足很多条件,没有相同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就很难与这个机遇产生关联。 所以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我们只需要在自己的成长环境里,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努力就好。至于最终能否成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所谓天机不可泄露,人是无法提前预判的。 当年,我未必能像今天这样把这些事情想得如此透彻,但我的头脑还是很清醒的。对于润滑油站老头的那些小心思,我表现得很淡定。在酒宴上,师傅表面上看起来也很淡定……但我知道,他的内心早已是波涛汹涌…… |
Archiver|手机版|爱生活
( 苏ICP备2023004896号|
GMT+8, 2025-4-5 18:12 , Processed in 0.23320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