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家单位一待就是整整三年。最初,刚从韩国企业出来,那段日子太过辛苦,本想着来这儿调整一阵子,再重新找工作,没料到,这一待便是三年。不过,这三年过得相当值得,它让我知晓,除了家乡,这世间还有如西安这般的宝地,更让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尤其是大白胖子,他让我明白,我或许不是地球上80亿人里最聪慧的那个,毕竟有他在,我恐怕只能屈居第二……哈哈,开个玩笑罢了。 俗话说,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在这儿的最后一年,时光悄然流逝,诸多事情也随之发生,其中一些,已然预示着未来的走向。 就拿师傅和他“最好的朋友”润滑油站老头之间的纠葛来说吧。我为何要在“最好的朋友”上加引号呢?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远比普通朋友复杂得多。 从表面上看,师傅和润滑油站老头关系着实不错。两人同为江苏老乡,又都在西安的客户处做生意,年龄相仿,产品也有相似之处,这可真是他乡遇故知。所以,他们时不时就聚在一起吃饭、聊天,交流各自的生意心得。 然而,换个角度看,朋友只是他们的表象关系,在更深层次上,他们还是竞争对手,只是这层关系较为隐秘,早期并不明显。但随着客户的发展变化,这层竞争关系愈发凸显,逐渐盖过了朋友关系。 还记得前几期我提到的客户在采购环节的变革吗?在某个关键节点,客户启动了比价机制。从那时起,任何一个配件都不能仅由一家报价,必须有两家及以上同时到场,相互竞争报价,最后由价低者得,这便是最早的竞标活动雏形。 早期,这种比价活动刚刚兴起,流程尚不完善,从客户到供应商,大家都还不太熟悉,所以看起来没那么规范,存在不少漏洞可钻。师傅虽然年纪大了,可头脑灵活好用,润滑油站老头更是人精一个。 自客户提出比价要求的第一天起,这两个老头只是眼神交汇一下,便心领神会,无需多言,就知道该如何行动。每次客户组织动力油站系统或润滑油站系统比价时,师傅和润滑油站老头总会同时出现在比价会场,不出意外,整个会场往往只有他们两人。 他们心照不宣地报价。动力油站系统报价时,润滑油站老头虽会参与,但会报一个较高的价格;而轮到润滑油站系统报价时,师傅也必定到场,毫无悬念地,他也会把价格报得稍高一些。这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这样既满足了客户采购比价的要求,至少有两家比价,又避免了激烈竞争,既不影响各自的利润,也不影响各自的市场份额。 两个老头就这样默契配合,每一次比价,该我们拿下的动力油站业务,依旧是我们的;该润滑油站老头拿下的润滑油站业务,也还是他的。这种看似和谐的比价活动,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但是……在最早的一期我曾说过,我们的产品和润滑油站老头的产品有一定相通性,都属于油站系统,只是因用途不同而分为两类。实际上,对于我们工厂而言,生产润滑油站系统并非难事,只要有订单,随时都能投入生产。 前面也提到过,师傅和润滑油站老头表面关系融洽,可私下里,师傅也憋着一股劲,想为自己多争取些利益。师傅十分羡慕润滑油站老头,一心希望公司也能给他按销售额包干奖励,可公司总是拒绝,理由是西安这个客户并非师傅开发,他只是负责维护。 出于这个原因,师傅另寻他路,试图在客户处开拓新业务,以此增加和公司谈判的筹码。而他盯上的目标,正是他的“好朋友”润滑油站老头的产品——润滑油站系统。 师傅和润滑油站老头长期保持着合作关系,每次比价都会相互配合报价。但实际上,师傅无时无刻不在谋划着润滑油站系统的业务。他想着,要是能从润滑油站老头手中抢下十分之一的生意,一年就能有两千万的业绩,如果能和公司谈成三个点的包干奖励,那就能有大几十万的收入了。 所以,有几次润滑油站系统的比价,师傅准备得格外认真。到了比价现场,他的报价居然只比润滑油站老头高一点点,仅仅相差几千块钱,差一点就能拿下订单了。可惜,由于成本控制不到位,最终功亏一篑。 事后,润滑油站老头似乎还当面问过师傅,为何润滑油站的报价如此之低。师傅解释说,自己有些地方疏忽了,导致报价算错,这只是一时手滑,并非故意为之。润滑油站老头听后,未置可否。 其实,师傅那几次比价,就是冲着低价拿下业务去的,并非如他所说的手滑报错。最后没能成功,是因为师傅仔细核算过润滑油站的生产成本,还打电话咨询过螺杆泵的价格,可算来算去,成本就是降不下来,想要接单就得低于成本价,可师傅又不敢这么做,生怕回公司被领导责骂。 后来,师傅也有过几次接近润滑油站老头报价的情况,但始终没能低于他。所以,在我在这里的三年时间里,师傅一次润滑油站业务都没拿到过。这也不难理解,毕竟人家生产润滑油站系统已久,供应商成熟,拿货价格比我们低,而且很多配件工厂自己就能生产,无需从外部采购,成本控制自然比我们出色得多。 想拿单却拿不到,这就暗藏危险了。有句话说: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我不知道这句话用在此处是否恰当,姑且这么用吧。 师傅一门心思打润滑油站系统的主意,却始终未能成功。公司技术部不停地和师傅扯皮,没有订单就不做设计;领导的支持力度也不大,不愿亏本接单。所以,师傅做润滑油站的想法,一直停留在脑海中,真正的产品始终难产,连设计图都未曾诞生。 可师傅不知道的是,润滑油站老头也在算计着他,而且润滑油站老头的计划更为周全,可行性也更高。 在我快要离开这家公司的最后半年,终于有一次,在动力油站系统的比价现场,破天荒地,润滑油站老头报出了一个超低价。按照比价会议的规定,有两家出席比价,价格低的胜出。所以,这一次动力油站比价,润滑油站老头胜出,订单归了他。 对于这件事,师傅反应强烈,在现场就一直耿耿于怀,会后还和润滑油站老头争论了许久。直到润滑油站老头对师傅说了一句话,师傅才彻底死心。润滑油站老头说:“我们已经计划做动力油站很久了,免费的样机都已经送给客户,试用了好几个月……” 师傅这才明白,虽然自己是客户单位主要的动力油站供应商,却对客户和竞争对手的动向一无所知。竞争对手不仅做好了产品设计,还免费生产出一台样机,送给客户试用了好长一段时间,而自己却一直被蒙在鼓里,还做着抢人家润滑油站生意的美梦。可惜,直到对手拿到我们动力油站的订单,我们的润滑油站连个设计稿都还没影呢。 公司从头到尾都没想过免费做一台样机给客户试用,甚至亏本做都不允许,还一直催着师傅拿订单。再看看人家,在没有订单的情况下,就把动力油站的样机做出来了,还很大方地送给客户免费用,这可真是致命一击。 那一刻,师傅仿佛大梦初醒,我感觉他在得知这个消息的瞬间,一下子苍老了许多。这正所谓:老乡见老乡,背后开一枪。师傅和润滑油站老头确实是朋友,但在生意场上,他们又是竞争对手,都在伺机抢占对方的市场。不过商场如战场,在战场上捅敌人刀子再正常不过,在商场上想尽办法抢占对方市场,也并非不道德的行为。 从这次比价之后,后面的动力油站业务就不再是我们一家独大了,每次都要和润滑油站老头竞争。师傅为了抢回订单,不得不辛苦地把利润压得很低。 额,这时候,我给润滑油站老头起的外号就不太合适了。因为他们家此时既做润滑油站,又做动力油站,外号也该升级了,就改叫……双油站老头吧。 在客户这里的生意逐渐走下坡路,而我在这家公司工作的时间也所剩无几。最后一年,还发生了一件特别让人郁闷的事。 当时,客户那里有个采购部长,是位女同志,个子高挑,戴着眼镜,四十岁出头,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她的模样。头一天,因为业务关系,我还在办公室见过她。可第二天,却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她因一场意外车祸去世了。昨天还活生生的一个人,今天怎么就没了呢?怎么会发生这种事?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从身边彻底消失了,说实话,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师傅参加了这位女同志的追悼会。回来后,他淡淡地跟我说,他五十岁之后,参加最多的活动就是追悼会。我们的工厂是五十年代建立的老厂,厂里有很多老职工。到了九十年代、2000年左右,很多老职工都已年迈。那段时间,工厂时不时就会举办追悼会,隔三岔五就会有消息传来,说厂里哪位老领导、老同事过世了,追悼会一场接着一场。 按照师傅的说法,有些老同事,几年前还一起共事,退休后好几年都没消息,可等到再听到消息时,往往就是追悼会的通知了。说实话,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人的生命竟如此脆弱。说来也巧,在我后来的工作中,又一次遇到了类似的事情。 大部分80后的人可能不太能理解这些,因为大家的朋友圈里都是正值壮年的人,很少遇到这种事。但等到了我师傅那个年纪,经历多了,自然就能体会了。 从更大的范围看,绝大部分人都能平平安安地活到老年,可对于个体而言,一旦遭遇意外、天灾、疾病等不可抗力,往往无力抗衡。 而这件事,也是我在四十岁出头就写回忆录的原因。谁能预知明天会发生什么?天晓得我能不能活到六十岁?所以,“人生得意须尽欢”,这话一点不假。 其实我这人一点也不悲观,相反,我很乐观。但即便乐观如我,也无法预测未来。面对未知的未来,唯有想到就去做。既然有了写回忆录的想法,那就干脆把它写下来吧。毕竟写回忆录这事儿不难,既不费我什么力气,也不会让我损失钱财。 真希望我能活到六十岁以上,有机会写第二部回忆录,哈哈,开个玩笑。 之后没多久,又发生了一件事。大白胖子辞职了。他就这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公司,连个招呼都没跟我打,所以我也不知道他离开的具体原因。当初是他把我招进来的,也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我才选择留下。可如今他走了,看着身边一群中老年同事,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再说,在这里的收入确实也低了些。 所以,大白胖子走后没几天,我也离开了。公司领导对我的离开很理解,他们知道我和大白胖子关系不错,毕竟公司里只有我们两个年轻人。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是时候开启新的世界了。 |
Archiver|手机版|爱生活
( 苏ICP备2023004896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4-4 12:43 , Processed in 2.39791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