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地板行业,毫无知识产权壁垒可言,地板已然成为最普通的商品之一。诸位看完我上一期内容后,想必会觉得,只要智商正常,随便筹措个百八十万,就能投身地板生产,对吧?毕竟生产地板本身并无太大难度,真正的难点并不在于生产环节,而是如何将产品成功销售出去。 然而,在2000年以前,情况却截然不同。那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外诸多新奇事物,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闻所未闻,即便是看似普通的强化地板,亦是如此。 地板厂老板凭借身处广州的地域优势,见多识广,比旁人更早地认识到强化地板这一产品,以及国人对地板的潜在需求。当然,老板也有预料之外的情况,他未曾料到中国房地产市场会以如此惊人的速度迅猛增长,更未想到中国市场竟如此庞大,远远超出了他最初的设想。 2009年,我进入地板工厂时,老板年约五十,身材高大,至少一米八以上,身姿挺拔,气质优雅,常戴着一副金丝眼镜,身着剪裁合身的西服,整个人透着一种成功企业家的气质。那时,老板座驾是宝马740,在2009年,能开上这款车,无疑算得上是成功人士。说来惭愧,时至今日,14年过去了,我仍未能拥有这样一辆车。 老板的气质,想必与他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老板曾是体制内的公务员,据说在其仕途巅峰时,官位颇高。老板原籍南京,不过并非在南京任职,而是在广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人成为最早接触世界的一批中国人。正是这段在广东担任公务员的经历,赋予了老板超越常人的视野。 至于老板具体在广东哪个市、哪个部门工作,我了解得并不确切,隐约记得是在深圳。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先锋中的先锋,是经济特区,也只有在这样的地方工作,才能解释老板为何如此高瞻远瞩。 我对老板的了解不够详尽,是因为老板为人不善言辞,很少与我交流。这些信息都是我从同事们的只言片语中拼凑整理而来,或许并非完全准确。 在之后的几份工作中,我对老板们的发家史了解得更为精准,因为后来的几位老板皆是话痨,和大白胖子一样,与我相处时,总爱分享他们各自的创业故事。嘿,这些老板难道未卜先知?难道早就知道我会写回忆录,所以提前给我提供素材?想想还挺神奇的。 对于这位地板厂老板,我就按照所知如实讲述,大家看个大概就行,别太较真,虽然八九成应该是真实的。 老板在广东做公务员期间,早早便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当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强化地板为何物时,他就敏锐地察觉到,这东西日后定会大火。凭借在公务员岗位上积累的丰富见识,老板毅然做出下海经商的决定。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下海”是个热门词汇。彼时,中国刚刚敞开国门,机遇遍地,体制内的公务员们守着稳定但并不丰厚的收入,看着那些胆大之人下海经商赚得盆满钵满,怎能不心动?于是,纷纷争先恐后地投身商海。见多识广的老板,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也投身其中。 老板辞去广东公务员的工作,回到老家南京,摇身一变成为经销商老板。创业初期,老板并非从事地板生产,毕竟当时中国尚不具备生产强化地板的能力。起初,他做的是进口地板在国内的经销生意。 广东那边应该有一位颇具实力的大老板,从德国等发达国家批量进口强化地板,再分销给各个城市的经销商,我们的老板便是这首批经营进口强化地板的经销商之一。这些经销商作为中国最早接触强化地板的一批人,彼此之间或许相识,至少知晓对方的存在。 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兴起,老板的进口地板经销生意蒸蒸日上。我仍依稀记得,2000年左右,在我母校工业大学附近的街道上,有一家规模颇大的地板门店,想来大概率就是老板的产业,只是那时我还在上学,并不认识老板。 后来,这批最早经销进口强化地板的经销商,几乎都不约而同地停止进口,转而选择自己生产强化地板,其中有几个品牌发展得相当不错,至今仍颇具影响力。 我们老板作为最早一批涉足地板行业的人,自然不会错过这个风口。具体哪一年开始,我已记不太清,总之是在二十一世纪初,老板看到其他城市的同行开厂成功后,也尝试开办自己的工厂。 老板在做进口品牌经销商的那几年,已然积累了相当丰厚的财富,因此,他一起步便比其他城市的同行起点更高。老板一步到位,从德国进口了强化地板全自动生产线,很快便实现了工厂的规模化生产。 至此,老板成功从进口地板经销商转型为自有品牌的企业家,不再代理他人品牌,而是自己生产、招商,为国内其他地板经销商供货。在此过程中,老板的身份发生了巨大转变,而这一转变过程却无比顺畅,堪称成功典范。 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正是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弥补了这些企业家老板们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创业过程中犯下的一些小错误,也因庞大的市场得以挽回。 我听工厂的老员工讲过工厂早期的盛况。那时地板的抢手程度,超乎想象。工厂开工不到两年,地板市场彻底火爆起来,全国各地的地板经销商蜂拥而至,抢着提货。排队在工厂门口等待装货的卡车,络绎不绝,远远望去,队伍绵延超过一公里。 那个年代,地板只要生产出来,刚刚打包好,就会被守在厂门口的经销商一抢而空,根本留不到第二天。据说,还时常发生经销商为抢货而大打出手的情况,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再看如今的地板厂,谁能想象当年那般热闹景象?现在的地板厂大多门可罗雀,别说提货卡车排队,即便有卡车来提货,都得谢天谢地了。哎,这就是时代的巨大变迁。 工厂就这样红红火火地发展着,一直到2009年我入职。我进工厂时,那种火爆场面已然不复存在,我从未见过提货卡车在厂门口排队,也没目睹过抢货打架的场景。不过,工厂的发货依旧有条不紊,每天都有卡车进进出出,装货卸货,生产也持续连贯,几乎未曾停产。 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时老板不仅专注国内市场,还将地板出口到东南亚一些国家。老板时常在办公室为出口地板的报价而苦恼,报高了,担心丢单;报低了,又觉得利润微薄,做着没意思。 瞧瞧,社会发展如此之快,十年前,老板还是进口地板经销商,十年后,就已开始向国外出口地板。当然,再过十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东南亚国家自己也掌握了地板生产技术,由于当地劳动力价格更低,便不再需要从中国进口地板。这正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十年后,再回河东,世事无常,变化莫测”。 我入职这家公司时,虽已过了最火爆的时期,但公司仍处于巅峰阶段。全国经销商的开拓工作稳步推进,经销商队伍不断壮大。然而,老板也察觉到了市场竞争的变化。 此时,装修建材行业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而兴起,无数人像老板一样,在这个行业中掘得第一桶金,引得越来越多的人竞相涌入。地板市场早已不是当年做进口地板那批人的天下,新兴玩家不断涌现。 随着新参与者的增多,地板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也愈发高级。大家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对品牌进行包装,精心装修店面,升级销售话术。工厂不再仅仅满足于卖货,而是开始协助经销商开展业务,指导他们如何策划促销活动、进行市场推广,行业从粗放式发展逐渐转变为精细化经营。 正是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工厂才额外需要我们这些专门从事市场推广、辅助销售的人员。幸运的是,我在这里见证了一个全新概念的诞生,并成为这个概念的推动者,还从中赚取了不少收益,这个概念便是“团购”。 团购这一模式,是中国快速发展的产物。早期互联网与火爆的房地产市场相结合,催生了中国最早的团购概念。一位朋友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商机,借助团购迅速实现了财务自由,我也跟着他赚了不少钱。我所说的“跑江湖”,指的便是与他一同在团购领域闯荡的经历,充满趣味。 为何团购最早出现在家装建材行业呢?简单来说,一句话大家就能明白:在家装建材行业,团购极具价值。家装过程中,每一样主材的采购成本都不会低于一万,而在2010年左右,每样主材若能节省一千元,对于每个家庭而言,都值得为此花费一番精力。这便是团购最早在家装建材行业兴起的原因。 关于团购,先说到这儿,后面具体讲述工作内容时,再详细展开。 这一期,再讲一件有趣的事儿。这件事我不得不点名,因为当事人知名度颇高。前面提到,我在这家公司的岗位是市场专员,其实在我入职前,这个岗位就已存在,也有人任职。 那么,在我之前,是谁在这个岗位工作呢?在二零零几年的时候,南京有一首歌极为火爆,它的曲子源自阿姆的一首歌,被几个小伙子用南京话翻唱,歌名为《喝馄饨》。因其歌词诙谐搞笑,这首歌迅速火遍大江南北,让全国人民第一次领略到南京话的独特韵味。我们南京人更是人人传唱,几乎张口就能哼上几句。 没错,我的前任便是演唱《喝馄饨》的几位歌手之一。具体是谁我并不清楚,因为我只知道这首歌,对这几位歌手并不认识。他们并非专业歌手,都有各自的本职工作,唱歌只是玩票性质。当然,这是老员工告诉我的,是不是很有意思? 无巧不成书,我的人生中充满了各种巧合,这些巧合精妙得让人恍惚觉得人生如戏。 好了,背景介绍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讲讲工作。最初进公司时,我这个岗位有好几个人,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只剩下两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公司安排出差后,就只剩我一人了。 老板的招人思路倒是颇为明智,正所谓“相马不如赛马”。招人时,仅通过简短的面试,很难判断谁真正适合这份工作。最佳策略便是同时招进几个人,观察他们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工作成果,再做最终决定。 当然,离开的那几位同事,并非都因无法胜任工作而被淘汰。有些人是自身不喜欢这里,毕竟公司位置偏远,离市区较远,食堂伙食一般,薪资也不高,底薪只有三千块,还经常需要出差。不过,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别人瞧不上的工作,在我看来还不错。三千块的底薪在2009年也算尚可,毕竟这只是基本工资,实际上,我后期通过团购这一第二职业赚的钱比这多得多,更何况还有出差的差旅费补贴。那时,经销商都很热情,到一个地方包吃包住是常有的事,所以实际收入远高于底薪。 不过,这里出差确实频繁,一般人难以承受。但对我而言,经过上一份工作的锻炼,早已习惯出差,甚至还挺期待能到全国各地走走。毕竟,老是跑西安一个地方,再好的地方也会玩腻。 在这里,不仅出差地点多样,还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见识过足够多的人,自然会有更深刻的感悟,这一切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面我将按顺序讲述。下一期,先说说为何这些经销商会重视我这样的小业务员,我将从一个独特的宏观角度进行阐释。再之后,聊聊不同地方人喝酒的不同习惯,探讨一下哪个地方的人最能喝酒。然后,谈谈我对经销商这个群体的认识,看看都是哪些人在从事经销商行业,顺便聊聊做生意究竟是简单还是困难。最后,讲讲我本职工作之外,通过团购接单赚钱的经历。 之所以写这些内容,一来是为了预告后续章节,二来也是防止自己写着写着遗忘,算是一种写作大纲吧,把大纲写进正文,我大概也算独树一帜了,哈哈。 |
Archiver|手机版|爱生活
( 苏ICP备2023004896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4-4 12:41 , Processed in 1.79761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