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谈及古镇,其实公司与古镇早有渊源。在早期,公司会在古镇代工众多品类的产品。可为何我直到这段内容的尾声才提及古镇呢?皆因在公司最后的岁月里,古镇的一家企业介入其中,产生了紧密关联。如此机缘巧合,我便将古镇相关内容置于最后来讲。 上一期提到,古镇堪称全球LED照明产业最为集中的地方。其集中程度超乎想象,这个县城里不但汇聚了大量LED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里居然有专业的媒体,涵盖报纸、杂志等。这些专业媒体以报道LED行业资讯为主要业务,更为夸张的是,这类媒体还不止一家,有好几家之多。一个县城能够养活几家专业媒体,是不是很厉害?要知道,有些大城市的纸媒数量都寥寥无几。 然而,随着互联网大潮汹涌来袭,如同其他地方的纸媒一样,古镇的这些专业媒体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报纸、杂志在信息传播方面,远远比不上互联网。互联网流量巨大、覆盖面广、传播速度极快,大众渐渐被互联网吸引,用户数量急剧减少,这使得传统纸媒被挤到了岌岌可危的边缘。古镇的专业媒体也敏锐地意识到,若再不做出改变,就将错失时机。 他们的判断十分准确,如今,报纸行业几乎被互联网行业全面取代,全国各地已很难寻觅到报纸的踪影,不得不说,这些专业媒体的嗅觉还算灵敏。既然明白自身若不改变未来必将走向末路,那肯定得寻求变革。但该如何变呢?大家都毫无经验。就在这时,我们的O2O平台进入了古镇专业媒体的视野。 从理论层面来看,我们的O2O平台确实是古镇专业媒体实现流量变现的绝佳途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我们的O2O在线商城,无疑就像是一个广阔无垠的广告展示架;再看,我们的O2O商城与古镇专业媒体的受众完全一致。客户群体相同,盈利模式类似,对于古镇的专业媒体而言,实在难以找到比这更合适的转型载体。那么,我们的O2O商城与古镇专业媒体相结合,真能产生1+1>2的效果吗?呃,这可就不一定了…… 当然,古镇的传统媒体并未察觉到其中的风险,在传统行业触网的早期阶段,他们对互联网的理解相当滞后。在我看来,他们触网的水平或许还比不上我这个断断续续做过网站站长的人。在我眼中,咱们公司这个无趣的O2O商城,要是有人主动愿意浏览,那才叫奇怪。 表面上,咱们公司的O2O平台流水看似很大,但实际上,这些流水是靠逼迫城市总经销商线上打款才有的。若不在线上下单,我们就不供货。对于这些城市总经销商来说,这个平台仅仅是一个下单工具,并非他们自愿使用。而且这个下单工具堪称“四不像”。其他公司的线上订单工具与公司的ERP系统是联网的,客户能够清楚地看到什么产品有库存、什么产品缺货,从而避免下错单。 而咱们这个O2O平台呢,作为订单工具,根本不合格,因为它连ERP系统都没连接,所有商品展示的都是虚拟库存,实际很可能无货。这就导致客户下单后常常需要手动调整订单,极为麻烦,城市总经销商对此怨声载道,早就不想使用了。 不过,这些真相古镇的专业媒体并不知晓,毕竟这属于公司机密。他们只能看到咱们的O2O平台流水尚可,便以为还有不少人在使用,平台建设应该还不错。对于这个有一定流水保障的平台,他们信心十足,觉得只要自己接手这个平台,就一定能充分利用手头的客户资源,结合我们的平台,实现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新媒体的华丽转型……所以,他们就主动跳进了这个“坑”里…… 我仍清晰记得古镇那家传统媒体来公司谈判的场景,直至今日,我的微信朋友圈里还保留着他们和董事长签约时的照片,真是令人感慨。那时,董事长对O2O平台几乎已经不抱希望,既然有人愿意接盘,他自然满心欢喜地把这个烫手山芋抛给了对方。 双方具体的合作方式我并不清楚,因为我并未参与其中。但从前后的一些迹象判断,合作方式似乎是增资,由古镇的专业媒体向这个O2O平台公司增加注册资金,而并非单纯的收购,所以董事长实际上也并未完全脱身。增资之后,双方还要按照股权比例各自承担不同比例的责任。不过有一点我能确定,重组后的O2O平台,大股东应该是古镇的那家专业媒体。 即便如此,对我们公司来说,这个事情的结局还算差强人意。增资完成后,大股东——那家专业媒体,把O2O平台的办公室搬走了,连同网站的几个技术人员以及网站的源代码,一起迁至另一个办公地点,其实那时的技术员已经所剩无几。 我们的包袱终于甩出去了,虽然只是半脱手……在O2O平台脱离公司控股后,整个公司的销售又回到了最原始的状态,客户通过电话和传真下订单,下完订单后直接给公司账号打款,再也无需通过那个O2O平台多此一举。 然而,我们的这一做法给那个O2O平台带来了难题。原本,那个平台的流水全靠我们逼迫总经销商从平台上进货才得以维持,结果我们把平台转手后,就不再要求总经销商从平台进货了,那这个平台哪里还会有流水呢?整个平台又回到了董事长第一次推广O2O时的模样,从总经销商到分销商,再也没有人愿意使用这个平台了,因为这个平台实在是无聊至极。 拿着一个毫无流量的O2O平台,靠什么生存呢?靠古镇专业媒体对商家的号召力?靠产品上架费?靠销售抽成?别想了,这些都需要有流量作为基础,古镇的专业媒体高估了自己的实力。没有流量,即便专业媒体介入,也同样无计可施。这些媒体虽然专业,但他们完全不理解互联网流量的重要性以及内容必须好玩的道理,这一点,老一辈的创业者大多都不明白。 所以,这个O2O平台在转手几个月后,就彻底宣告失败,古镇的专业媒体对此也无能为力。他们砸进去几百万,却血本无归,最后只能无奈放弃。一个理念看似先进,却自始至终都没想清楚流量来源的所谓O2O平台,就这样被人们彻底遗忘。 那段时间,我们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由于董事长三番五次折腾这个O2O平台,得罪了许多大客户。在把O2O平台甩出去之后,为了挽回这些早已失去忠诚度的经销商,董事长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比如把公司股份分给下面的大经销商,试图以此重新换取他们的忠诚度。 其实,在任何一个消费品行业,大经销商的忠诚度一直都是个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办法颇为有效,那就是给大经销商分股份,很多公司都采用过类似手段。可惜,董事长到这个时候才想起这个办法,已然为时已晚。 公司在最后的阶段,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没钱投入生产,即便生产出来产品也卖不掉,陷入了恶性循环。因此,董事长给我安排的工作比以前少了很多,他整天不在公司,也不知道在忙些什么。而我则有了大量空闲时间,在办公室里无所事事。 可我这人闲不住,这种状态既无聊又缺乏安全感。我寻思着该做点什么来改变这一切,在办公室又不好明目张胆地打开电脑玩游戏,只能选择一种比较低调的娱乐方式。于是,我决定上班没事做就写点小说解闷。就这样,我的第一本小说诞生了。 我的运气出奇的好,刚写了没多少字就被签约了,这对我来说纯属意外之喜,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现在回想起来,我那本小说的开头确实很吸引人,因为我描述的场景取自《黑暗之魂1》王城的景色,那游戏里的景色着实震撼。既然意外签约了,我的热情瞬间被点燃,开始奋笔疾书。 但后续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我写的小说并不受欢迎,成绩糟糕透顶,无论编辑给什么样的推荐位,效果都差强人意。渐渐地,我的兴趣也淡了下来。不过,我在开始写小说时,写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故事大纲,若不把它们写完,我心里总觉得堵得慌。所以,即便这本小说没什么人看,我还是坚持把它写完了。 遗憾的是,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我写得极为潦草,每天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写几千字,写完后连检查修改都没有,凑够字数就匆匆发上网,导致小说质量越来越差,虽然写完了,但实际上和烂尾没什么区别。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对写小说这件事并没有太大兴趣。可我现在怎么又写起了回忆录呢?因为写回忆录和写小说,对我来说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我这个人,说好听点是非常自我,说难听点就是自私。我所关注的,永远都是自己的感受。 写小说的时候,要把故事编得有趣,要思考如何吸引读者,一切都以他人为中心,这与我的性格不太相符。但写回忆录就不一样了,回忆录里永远只有一个核心,那就是我。我是什么样,就写出什么样,完全无需顾及他人感受,写作的时候,整个人处于一种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状态。 想当年,写小说的时候还能拿点全勤奖,可我却写得很敷衍。而如今写回忆录,我没有和任何网站签约,却依然写得兴致勃勃。甚至,我还自己花钱建了个网站,把回忆录发上去,相当于做这件事我不但不要钱,还自己贴钱。而且写完之后,我还会仔细检查,把不通顺的地方修改好,对细节进行修饰。这些努力,在我当年写小说的时候是完全没有的。 果然是“千金难买我乐意”啊,呃……或者说“人至贱则无敌”?无所谓啦,现在的我,只希望我的回忆录能够成为我留在这个宇宙里的独特痕迹,并且能尽可能留存得久一点…… 关于写小说这段小插曲,就记录到这里。所谓覆水难收,整个公司经过董事长的几番折腾后,失去的客户再也回不来了,公司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最后几个月,公司拖欠了员工好几个月的工资,我也未能幸免。不过,在如何处理拖欠工资的问题上,我做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选择。当年这个不经意的选择,成为了我今天敢写回忆录的底气。下一期的标题便是:我为什么敢写回忆录。 |
Archiver|手机版|爱生活
( 苏ICP备2023004896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4-4 12:45 , Processed in 0.51783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