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讲述的那个项目,洋洋洒洒写了足足七千多字,即便如此,实际上还有一些尾声尚未交代清楚。有个挺关键的细节我给忘了说,中秋前的那个晚上,那几千袋大米,是我当机立断,自掏腰包在当地雇了力工,帮忙运送到十几个学院的。当时的情况万分紧急,要是不这么做,肯定会出大乱子。 整个项目大功告成之后,本应是欢欢喜喜地庆功,可现实却有些出人意料,国企领导和女老板之间的关系反倒变得疏远和冷淡起来。究其原因,是国企卖给我们的粮油价格高于市场均价。对于这一点,国企领导觉得理所当然,毕竟他们有着自己的成本考量和利益诉求;而女老板却深感不满,认为国企领导缺乏合作的诚意,没有充分考虑到双方的共同利益。说白了,这就是典型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就像分赃没分好一样,想想还挺有意思,哈哈。 实话说,对于这个问题,全程参与、了解来龙去脉的我,都难以评判究竟谁对谁错。平心而论,两人的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国企领导要维护自身企业的利益,而女老板也得为自己公司的利润着想。总之,项目一结束,他们俩就仿佛成了陌生人,从此不再有往来。 不过,后来我倒是经常与这家国企单位的人碰面。因为这次中秋项目完成得相当出色,他们总公司从中学到了宝贵经验,并将其推广到全省的其他分公司。结果呢,在后续几乎每一家学校的礼品投标现场,我都能看到这家国企单位的身影,这世界还真是小,想想就觉得有趣。 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我必须要特别感谢那位五十多岁的总经理。他在公司任职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自始至终都坚守在现场,为大家加油鼓劲、坐镇指挥,帮我分担了许多人员组织和协调方面的工作。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他在,这次中秋项目我肯定应付不来,非得栽跟头不可。 一切都充满了巧合。端午节的时候,这位总经理还未加入公司,阴差阳错之下,我也没能中标。而到了中秋节,总经理来了,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我顺利地完成了这项业务。只是,谁也没想到,最终的结局来得那么突然。 中秋项目结束后的几个月,有一天,大家都在办公室午休,总经理也在他自己的办公室小憩。突然,大侄子惊呼起来:“哎呀,快看,某总这是怎么了?”我顺着大侄子的声音望去,只见总经理在办公室里站起身来,却呆立在原地,状态十分异常。我赶忙打开办公室门,快步走到他身边,这才发现,他应该是突发某种急病,身体动弹不得,连话也说不出来。凭借经验,我意识到这很可能是脑梗发作。 情况危急,我立刻让大侄子去地下室开车,而我则一把背起总经理往外冲。大概只用了半个小时,我们就把总经理送到了医院。医院一看是脑卒中患者,迅速将他送进抢救室进行全力抢救。几天之后,做完手术的总经理看上去有所好转,我还专门去医院探望过他,当时他恢复得还不错。之后,我们便正常上班,渐渐地也就没再把这件事时刻放在心上。 然而,谁能料到,又过了半年,突然传来了总经理的噩耗。据说,他在医院康复期间,某天夜里睡得正香,突然再次脑出血。而且,因为当时他处于睡眠状态,这次脑出血没有被任何人察觉,就连坐在他身旁的妻子都毫无察觉。等到发现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最终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这件事给我的触动极大。一个原本活生生、在我身边一起奋斗的人,就这样毫无预兆地没了,人生为何如此无常?可残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个人在命运面前都显得如此渺小和身不由己,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完全掌控。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事事都那么较真呢?不妨以一种更豁达、随性的态度去生活,就像游戏人生一样,嘿嘿。我本就是个贪玩的人,有了这番感悟之后,再玩起来,连仅存的那一丝负罪感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不过呢,还是得先把这本书写完。 上一次端午节礼品项目,我确实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严格来说,这个业务并非完全靠我个人拿下的。只是因为我们公司的经营范围广泛,具备物流配送能力,恰好被一家国企选中参与合作。这更多是一种机缘巧合,没能充分展现出我的个人实力。所以,我一直渴望能有一个完全不依赖任何人和合作单位,仅凭自己的能力独自拿下的业务,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水平。 说来也巧,还真让我碰上了这样一个业务,而且完全是靠我的运气中标,业务规模还相当可观。这是一家银行数据中心的劳保用品项目,合同期限长达三年。把这三年所有的劳保用品生意加起来,规模比前面提到的那家中秋礼品项目还要大。并且,在本书最后一段关于特殊时期的故事里,这家银行数据中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特殊时期的故事暂且按下不表,先来讲讲我拿下这家银行数据中心业务的详细经过。还是和往常一样,我在网上四处搜寻招标信息。我和大多数做招投标业务的人不太一样,我从来不做前期的客户拜访和关系疏通工作。像什么提前去认识关键人、和客户套近乎之类的,我统统都省略了。我的业务流程非常简单直接,只要看到有日用品、劳保用品招标的信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做一套超低价方案,然后直接投标。 至于是不是能中标,我压根就不操心。每次投标那几千块的成本,对财大气粗的女老板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我自然也从不放在心上,闭上眼睛勇往直前就对了。像我这种投标方式,在招投标这个圈子里,绝对是最让人讨厌的那种。别人辛辛苦苦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又是拜访客户,又是建立关系,可项目一公开招标,我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迅速游来。仗着老板在日用品流通行业的雄厚实力,我直接甩出一个超低价,把那些原本靠政企团购生存的小企业打得晕头转向。 正因为有我这种人的存在,为了提高中标几率,这些原本在政企团购领域摸爬滚打的小企业,只能被迫压低报价,所以他们对我那是恨得牙痒痒。日用品政企团购这个圈子其实并不大,每次在招投标现场,只要我一出现,其他人就会开始交头接耳:“哎哟,那个喜欢报低价的人又来了。”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游戏规则就是如此,他们再恨我也改变不了什么。 当然,我也清楚自己的中标几率其实并不高。毕竟每次投标我都是盲目出击,谁也不认识,就算我能报出最低价,有时候也会因为各种莫名其妙的理由被拒之门外。不过我也懒得跟他们计较,毕竟人家前期确实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所以说,人生就是这么充满戏剧性。那些做政企团购的小公司,可能一辈子都没做过什么大规模的生意,而我呢,一个啥也不懂,只会吹牛、报低价,到处乱冲乱撞的人,却先后中了两个超大规模的标,一个是上一期的中秋礼品项目,还有一个就是马上要详细说的银行数据中心项目。这生意做成这样,可把那些处心积虑搞关系的人羡慕坏了。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大型国企单位开始以强子哥的电商平台为参照,开展政企团购业务。这些国企单位通常有两种采购要求,要么直接从强子哥的平台采购商品,要么就以强子哥平台上的商品价格为标杆来进行采购。即将投标的这家银行数据中心就属于后者,他们以强子哥平台的价格为参照,进行价格评比,报价规则是在强子哥电商平台价格的基础上给出相应折扣。 这次投标和我以往一样,我没找任何关系,完全是误打误撞参与进去的。不过,我之前仔细研究过强子哥的电商网站,上面很多商品的底价我都了如指掌,所以对强子哥电商平台的运营模式和价格体系再熟悉不过了。在这个平台上,商品的利润率参差不齐,按照我自己的分类方式,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流通商品,这类商品都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购买的知名品牌产品,价格透明,利润空间相对较小,在平台上主要靠走量来获取利润。还有一种是提升品牌价值商品,这些商品挂在强子哥的平台上,其实根本就不是指望靠卖它们来赚钱的,纯粹就是商家花几万块钱在平台上打广告。这类商品的利润率高得惊人,举个简单的例子,一瓶进价只有20元的葡萄酒,贴上一个小众、没什么人见过的品牌标签后,就能在平台上挂出160元的销售价。肯定有人会质疑,卖这么贵,怎么可能有人买呢?呵呵,人家商家本来就没打算靠线上销售这些商品盈利,把它们挂在强子哥的平台上,主要是为了入围大型团购项目,同时也给商品价格树立一个标杆。从20元到160元,中间有140元的差价,在线下销售时,这么高的利润率就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间,谁还会在乎线上卖不卖得出去呢?就算真有人在线上买了,那岂不是更好,纯赚一笔。这类商品一般不太容易在平台上被搜索到,因为它们的销量通常为零或者极少,除非你特意输入它们的名字去搜索,才能找到。 其实,除了葡萄酒,一些主要走线下渠道的高档大米、橄榄油等商品也是类似的情况,只不过它们的利润率没有葡萄酒那么夸张,但进价翻个两三倍也是很常见的。只有像我们这种长期从事日用品团购业务的中间商,在报出团购项目名称后,才能问到这类商品的真实价格。所以说,强子哥的商业头脑确实厉害,他根本不去过多干预平台上商品的定价,完全交给市场自由定价。而那些试图控制平台价格的人,这时候又是什么境遇呢?没错,我指的就是我上一家公司的董事长。他设计的O2O平台,把商家的利润率死死限定在20%。结果呢,现在董事长已经退休在家享清福了。别的不说,单就对平台价格的把控这一点来看,董事长和强子哥相比,那可真是差了一大截,难怪他早早地就退居二线了。 正是因为我对这些平台的价格体系了若指掌,所以投标的时候我胆子很大。我在标书上给出的折扣,大概是强子哥平台价格的七五折……具体折扣可能我记得不太准确了,但这并不重要。关键是,在实际供货的时候,只要善于挑选合适的商品,按照这个七五折的报价基本上还是能够盈利的。毕竟我们公司在日用品行业已经算是接近源头的供应商了,有着一定的成本优势。 总之,我的报价比两个主要竞争对手都要低。那两家竞争对手,一家是外资仓储超市,还有一家是省内知名连锁超市。除此之外,好像还有几家小公司参与投标,其中有一家报价甚至比我还要低一点。但他们公司规模实在太小了,就是那种老板租个办公室,带着几个小妹做些倒买倒卖生意的小公司,和我们女老板拥有几万平米大仓库的实力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所以,经过招标委员会的综合评比,最终我成功中标。这运气简直爆棚,就像中了彩票一样。那些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志在必得的人,没能中标,却让我这个毫无准备的“野蛮人”成功入围,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气得躲在角落里哭晕。 可千万别小看这个生意。一家大型银行的数据中心,工作人员多达数千人,每年要采购两次劳保用品,采购的物品一般都是卫生纸、毛巾、洗发水、蚊香片之类的日用品,这些全都是我们公司的主营产品。而且他们都是坐办公室的员工,不需要专业的劳保用品,和我们公司的产品刚好完美契合。更让人惊喜的是,合同不是签一年,而是一签就是三年。直到我离开这家公司,他们的生意还在持续进行着呢。 和之前那家学校的项目相比,这家银行数据中心的生意要好做太多了。因为是劳保用品,不是礼品,所以大家发的东西都一样,没有各种各样的套餐之分。每次给他们送货的时候,我都会提前把样品的体积测量好,定制一个大小合适的小箱子,然后在自己公司的仓库把货物打包好再送过去。这家公司的员工数量大概两三千人,不算少,但也比不上之前学校的六千多人。我从仓库调配七八个人,忙上两三天,就能把货物准备好。最后,这两三千人的劳保用品,装满四五台小卡车刚刚好。 我在这家公司工作期间,给这家数据中心送过三四次货。每次送货,我都得起个大早,带领车队前往。因为城市里对卡车有限行规定,所以我们一般凌晨四五点就出发,争取在七点前赶到客户大楼前等候。其中的辛苦自然是不言而喻,但其实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只是有时候我会忍不住想,如果有一天我自己创业做生意,会不会也这么辛苦呢?给别人打工的时候,说实话,我还有退路,如果真的嫌苦嫌累,大不了辞职走人。可要是自己创业,一旦遇到困难,我还能逃避吗?想到这里,我那颗原本蠢蠢欲动、想要创业的心,基本上就彻底凉了。 说起来也挺惭愧的,和这家数据中心做了上百万的生意,从头到尾,我就只认识他们家的一个采购小妹。因为每次都是这个小妹和我对接业务,至于其他的人,和我没有直接的业务往来,自然也就没有认识的必要了。不过,这个小妹做事还挺机灵的,有些最基本的事情,我这个做业务员的都没想到,还得靠小妹提醒我。这么看来,业务员这个岗位,可能真的不太适合我。 第一次交货完成之后,小妹给我打了个电话,声音轻柔,说话也很委婉:“那个,某经理,咱们这里还有几位领导,用这种大众化的商品,不太合适,不知道,你们那有没有高端一点的品类呢?”唉,这事儿还得小妹提醒我,真是我的疏忽。回到公司之后,我跟财务打了个招呼,直接从公司拿了几套高档洗发水之类的东西,这些商品的档次都比普通大众货要高。我按照小妹要求的数量,打好包,开着我的小电动车给小妹送了过去。几十万的生意都做成了,我哪会在乎这几千块钱呢?我还特意给小妹也准备了一份,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挺感激她的。可小妹执意不肯收,只拿了她领导的那几份。我灵机一动,跟小妹问到她家地址,回头就给她寄了一份过去。 之所以把这件事记录在我的回忆录里,绝对不是想给任何人带来麻烦。毕竟这些看似高档的商品,我们的进价其实并不贵,最多也就几百块钱而已,应该不至于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人情往来这种事情总归是难以避免的。我只是想表明,我做日常生意一直秉持着清白正直的原则,做到我这种程度,已经算是非常干净了。所以我不怕把这些细节公之于众,同时也是想让大家相信,即便像我这样不搞任何暗箱操作,靠自己的实力和运气,同样也可以把生意做成功。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我想引出下面这两句话:费尽心机,有时候也不过是误了卿卿性命……不如随意一点,还可以每天收获意外之喜…… |
Archiver|手机版|爱生活
( 苏ICP备2023004896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4-2 18:33 , Processed in 0.2948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