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20:命由天定 MANIFEST DESTINY 三一俱乐部发生枪战,死者身上携有军用吗啡,这证明前面案件中查获的吗啡并不是全部。来到俱乐部见到史蒂芬,得知死的老板是麦格德里克Eddie McGoldrick,曾是海军陆战队员,让科尔惊讶的是,他是自己二战时期的战友。另两名死者是乐队成员。 勘查现场,乐器箱的里边有支小号,下排有3种口径的吹嘴,按中、小、大的顺序拿起来,弹出一个暗屉,里边有蓝屋夜总会的入场券和吗啡针管。调查尸体,口袋里有未拆封的军用吗啡。进到房间调查麦格德里克的尸体,他旁边有只保险箱,里面的钱还在。 舞台旁边有间储物室,木箱里满是军用香烟,后面的枪架上是3支全新的勃朗宁自动步枪。从箱里拿起一条香烟,科尔心里将香烟、步枪和吗啡联系起来,打算从圣佩德罗码头的补给船劫案入手追查。和女侍者谈话 1.枪击事件。可疑。 2.老板麦格德里克。真话。 前往蓝屋夜总会,艾尔莎小姐正和乐队排练,对两人的到来很是厌烦。询问艾尔莎 1.军用吗啡。可疑。 2.死去的黑人。可疑。 艾尔莎不肯回答有关吗啡的事,说科尔面对这场毒品战争,无异于螳臂挡车,何必跑来这里问东问西的,明知道毒品是谁在控制。罗伊觉得艾尔莎说的有道理,打算找黑道老大科恩谈谈。 科尔独自守候在蓝屋夜总会外,夜半时分尾随艾尔莎来到她的公寓。他不知为何如此,也不知为何许多夜晚去蓝屋听歌,或许这一切都是命中的安排吧。 这时罗伊的身影出现在街角,望着一眼楼上熄灭的灯,悄悄离开。 第二天早晨,科尔和罗伊一道前往摩卡波夜总会,见科恩正在用餐,寒暄后询问科恩 1.贩售军用吗啡的事。可疑。 2.三一俱乐部枪击事件。可疑。 科尔询问他的连襟莱尼贩卖军用吗啡的事,科恩说并不知情。对枪击事件他也是一问三不知,还说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了,政府应该将它们赶出市民的生活 科尔和罗伊刚离开,科恩就吩咐身边的强尼把剩下的“知情人”干掉 二人无功而返,但在警察局的门口见到大批的记者,原来警局曝光了丑闻。和柯米耶队长聊了几句,到办公室找承办补给船劫案的考德威尔警官,拿到一份补给船的乘客和货运清单,看到凯尔索Kelso、谢尔登Courtney Sheldon和刚死去的俱乐部老板麦格德里克都在这艘船上,船上的军需品有勃朗宁步枪、香烟和吗啡。 有同事进来通报说街上发生枪击事件,连忙赶到现场。一名枪手埋伏在楼顶朝着街道的公交车扫射,科尔绕到楼后爬至楼顶将其击毙。从尸体身上翻到“枪手的笔记本”,上面写有此次刺杀时间、地点和目标,刺杀目标是阿尔瓦罗。也是科尔认识的陆战队员,那艘补给船的乘客之一。回到街上,和公交司机阿尔瓦罗交谈 1.补给船劫案。可疑。 2.枪击的动机。说谎,举证“枪手的笔记本”。 阿尔瓦罗说,科恩以为他们这些退役的陆战队员手里有吗啡,才会派枪手赶尽杀绝,逼迫他们交货。事实上,谢尔登在代表他们和科恩交易。另外,凯尔索也回到洛城有几个月了。科尔问完话,打电话查得凯尔索的地址,亲自将这位生死之交的战友带回警局询问 1.军用吗啡。可疑。 2.麦格德里克。真话。 3.被劫的武器。真话。 4.补给船抢劫案。可疑。 凯尔索对科尔的问话很是不爽,觉得他不懂得感恩,自己至少救过他三条命,因此回答的态度相当强硬。科尔劝他交代实情,否则那艘船上的陆战队员还会遭到枪杀。谈话时同事进来通报,罗伯特餐厅发生枪击案,受害人是梅捷乌斯基,也是补给船上的乘客。 赶往罗伯特餐厅,看到枪手驾车逃跑,一场追逐战后在小巷里将其射杀。一名枪手身上有份补给船的乘客清单复印件,还有LAPD的印章,说明警局里一定有他们的内应。 清单上的陆战人员都被列为刺杀对象,后面还标有行刺地点,剩余几人将在好莱坞邮局和中国大剧院遭到伏击。他身上还有笔记本,里边写着谢尔登今晚要和科恩会面。走到墙边看一份报纸,有篇洛城警官丑闻的文章。 赶往好莱坞邮局,将埋伏枪手射倒,进到楼里调查枪手,其中一人还没断气,喃喃说得通知谢尔登。取得线索“贝克特的供词”。他的手里有张“字条”,上面写有谢尔登和科恩的会面地点。赶往中国大剧院,最后的两名退役陆战队员被枪手射杀,驾车将枪手杀掉。前往会面地点,却没有见到谢尔登和科恩身影,随后遭到大批枪手伏击。杀出重围收到警局的消息,谢尔登在警局等着科尔。 在审讯室见到谢尔登,旁边还站着方丹医生,问询 1.陆战队员为什么成为刺杀对象。说谎,举证“字条”。 2.补给船劫案。说谎,举证“贝克特的供词” 谢尔登否认吗啡的事和他有关,科尔说船上的人逐名被刺杀,下一个很有可能是他。在谢尔登犹豫的时候,柯米耶队长闯进来,要求科尔停止审问并立刻去他的办公室。之后,科尔被停职了,因为他妻子的律师手上有他和德国歌手在一起的照片,他将面临通奸罪的指控。 警察局长命令他交出警徽和配枪,调任至消防组,并禁止他对媒体发表任何言论。 科尔失意地回到家门前,却被妻子玛丽赶了出来。无家可归的他索性就和艾尔莎在一起了 之后本案无疾而终。 消防组案件 科尔与艾尔莎的事情已经传遍大街小巷,人们看不起有出轨行为的科尔,新同事们都在背后对他指指点点 新搭档比格斯Gerschel Biggs也对要与科尔合作表示无奈,但科尔还是顺利接到了被降级为“消防组”后的第一起案子。 案件21:纵火者 THE GAS MAN 有两处民宅发生了火灾,一处民宅没有人员伤亡,另一处则没有这么幸运,一家四口全部被烧死 失火的是斯蒂芬斯Steeffens和索耶Sawyer两家,先赶到斯蒂芬斯的家。巡警麦克说火灾发生于昨夜,屋主一家参加活动中了旅游大奖,因在卡特琳娜岛度假而幸免于难,可他们没有参保,所有的家当都化为乌有。 调查现场,废屋外有只烧毁的InstaHea牌热水器,里面有张维修记录单,最后维修的人员叫雷恩,取得线索“雷恩维修的热水器”。和男主人斯蒂芬斯谈话 1.中奖的事情。真话。 2.市郊重建基金会。可疑。 他说收到城郊重建基金会(简称城建会)发来的传单,他妻子填了单子寄回,结果就中了旅游大奖。从他手上拿到奖券,是格列佛旅行社开出的。城建会为了盖房子,将附近的房屋都买下来了,他们家是最后的“钉子户”,想要谈到一个好价钱再卖。 科尔打电话给警局,查得城建会是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成立的,主要给退役军人盖住宅。 前往格利佛旅行社,从负责人约翰手里拿到中奖的旅客名单,发现除了斯蒂芬斯一家,烧掉屋子的索耶一家也在其中,只是索耶一家取消了行程。询问约翰 1.关于城建会。真话。 2.促销中奖名单。可疑。 约翰说他们旅行社承办了城建会的推销邮件业务,中奖名单是城建早就确定好的。 前往索耶家的火灾现场。消防主管阿尔伯特说,索耶一家四口因一氧化碳中毒死在床上,原因是lnstaHeat牌的热水器爆炸,这样的事故已经发生好几起了。科尔觉得不像是意外事件,找到足够的证据才能证实。 环顾四周,从地上拾到热水器的调节阀门,这时巡警带来一位女士,是索耶家的邻居,她说出索耶家取消旅行的原因。阿尔伯特注意到街对面有位喜欢玩火的家伙,科尔冲过去将查普曼Herbert Chapman抓获,从他口袋里搜出火柴和香烟。阿尔伯特说香烟可以用来延缓点火的时间,如需要更多的时间,用蚊香即可。 赶往城建会的地址,发现那里是一片工地,由一家叫“天堂乐土”的公司承建。进到办公室,从桌上拾到一张便签纸,是公司老板门罗下达的通知。这里的线索中断了,比格斯提醒科尔,不妨前去找阿尔伯特前辈讨教,他可是一位经验老到的传奇人物。 前往消防站见阿尔伯特,他带回来了索耶家的热水器,里面的维修单上写着最后的维修人员是瓦利,取得线索“瓦利维修的热水器”。接着科尔完成一个实验,桌上有3个零件,将有气球的管路放到右边,有阀门的管路放到中间,有喷嘴的管路放到左边,再转动左侧的开关。当阿尔伯特点燃左边的喷嘴时,右边的气球充满煤气,被蚊香点燃发生爆炸。得出的结论是,热水器的阀门有问题。 带着阀门前往热水器厂,值班经理拉斯科Ivan说阀门的安装与设计不符,有人将胶垫装反了导致煤气泄露。询问拉斯科 1.70型热水器。可疑。 2.热水器维修记录。说谎,举证“瓦利维修的热水器” 科尔觉得这款热水器有设计缺陷,并且维修人员也可能有问题,从他手里要到一份维修人员名单,打电话向警局核对这些人的前科记录,发现雷恩Ryan、瓦利Varley和克莱门Clemens都有犯罪记录。向拉斯科了解三人的工作地点,并要求调查他们的更衣柜。克莱门和雷恩的衣柜都发现了无政府主义宣传册,在瓦利的衣柜里找到可疑的“蚊香”,打开包装观察。前往克莱门的工作地点,询问 1.关于瓦利。可疑,取得线索“克莱门的证词”。 2.热水器厂的雇员。可疑。 3.关于雷恩。说谎,举证“克莱门的宣传册” 克莱门透露瓦利在暗中帮某单位做事,柜里的宣传册是雷恩硬塞给他的。接下来前去抓捕瓦利和雷恩,他们见到警察都会逃跑,尤其雷恩那家伙驾驶技术了得,颇费了一番工夫。 现在手上有两名嫌疑人,先到2号审讯室询问瓦利 1.在索耶家的维修工作。说谎,举证“瓦利维修的热水器”。 2.关于城建会。说谎,举证“克莱门的证词”。 3.70型热水器。说谎,举证“蚊香”。 瓦利承认收了城建会的钱,帮忙赶索耶这家人迁走。对于热水器阀门的事他知道反装胶垫的后果,但他并没有纵火,柜里的蚊香是雷恩暂放的。 前往1号审讯室询问雷恩 1.宣传册。说谎,举证“雷恩的宣传册”。 2.70型热水器。说谎,举证“拉斯科的证词” 3.关于城建会。可疑。 4.预谋杀人。可疑。 雷恩从前在Hephaistos牌热水器公司工作,有设计缺陷的70型热水器就是出自这间公司。由于设计缺陷而引起的火灾,使他失去了家庭,也担上了预谋杀人的罪名。后来这间公司被lnstaHeat收购了,但这款热水器从未停止销售。结束询问,科尔考量再三,决定指控雷恩是纵火的凶手,只有指正此人才能获得五星评价。 |
Archiver|手机版|爱生活
( 苏ICP备2023004896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4-4 12:38 , Processed in 2.56270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